导读:豫北太行山区,一个只有1500口人的小村庄,年过六旬的李红生独自抚养着有语言障碍的16岁儿子李军民,先前老李的爱人也患有肢体残疾,刚去世四年。老李前些年身体还算可以,为了生活,他一个人挑起了家里的全部重担。前几年,开着姐夫的三轮车去收粮食,技术不熟的他把车开到沟里,致腿部骨折。伤刚痊愈,2005年他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肩盘突出病症,亲戚们东拼西凑捐了钱让他做手术,结果在小医院里因手术失败,导致了现在的终身残疾——左小腿走路一瘸一拐。老李的智障儿子上过村里的几天小学,结果因种种原因小学还是没有上成,就这样整天和老李留在家里,连老李上地都要带上他。前年快过年时,他的儿子还把猪圈用火点燃了,把老李辛苦一年养的两头猪直接就烧成了“烤乳猪”。如今的老李一个人有低保,由于干不了重体力活儿,平时就是种地,最大的经济“实体”就是靠亲戚筹钱买的两头猪崽,等养大到过年时卖个高价,来维系一年的生活。但是老李仍然坚强乐观地过着平静的日子,偶尔还会和人幽默地调侃几句,给苦涩的日子增添了几分笑意。
↑↑一大早,老李熬好的小米米汤,不能叫“粥”,米汤稀得可以照得见各自的脸。
↑↑老李用蒸锅热一下馒头。
↑↑老李在大口地吸溜小米米汤,左手由于长期劳作,已变形端不起“大海碗”了,只能用手背托着。
↑↑老李儿子喝小米米汤用的皮盆子,盆子外面看上去脏兮兮的。
↑↑老李家的“厨房”,狭小的空间连相机拍摄镜头都容纳不全。
↑↑老李家“厨房”顶棚用塑料布遮住,塑料布上面还残留着上次洪灾后过水的痕迹。
↑↑老李说:“现在的“厨房”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住过好几代人,别人都搬走,不要了,俺就用来做“厨房”了,比露天的强多了,挺好!知足常乐嘛”!
↑↑上地前,老李把昨天收获到荆条框里的花生搬到高处,防止老鼠偷吃。
↑↑上地之前最重要得先把猪喂一下,家里一年的经济收入全指望它们了。
↑↑老李的儿子背着劳作的工具随同老李到田里去。
↑↑老李抡着撅头在刨地。
↑↑临近中午,老李的儿子准备摘菜园的茄子回家。
↑↑“干不干活儿,得让儿子学着点儿,等将来自己不能动了,或许他就能自己干活了”。老李嘴里一直絮叨着这句话。
↑↑老李从地里回到家,把昨天碾的谷物渣准备倒掉积成农家肥。
↑↑老李用独轮车把猪粪等杂物倒到垃圾堆上。
↑↑老李带着儿子在用手锯锯柴,以备做烧火的原料。
↑↑老李看到人来后,忙完别的事就去整理“卧室”,屋子里充斥着难闻的气味儿。儿子十六岁了,有时还尿床。
↑↑老李的儿子呆滞地坐在凳子上,裤子上破了一个大洞照旧穿着。
↑↑“卧室”的屋梁下立着一根柱子,显而易见,屋子也岌岌可危。
↑↑“卧室”内的木质椅子上放着被褥,椅子下则胡乱地堆放着老李和儿子的鞋子。
↑↑老李的“粮仓”就在“卧室”内,几袋小麦都生了虫子了,他都舍不得卖掉。过些日子晾晒一下,还能磨成面粉哩。
↑↑“卧室”内的木质椅子上放着被褥,椅子下则胡乱地堆放着老李和儿子的鞋子。
↑↑老李的儿子在出示去世母亲和自己的残疾证,老李不愿出示自己的残疾证。他说:“等过几年生活好了,送儿子到智障学校读几年书。自己还要给儿子续一个后妈,没有女人,不是一个完整的家”。目前,村里的精准扶贫小组已开始对老李父子开展对口支援。
(编辑: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