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将开展三年“质量提升行动”

  来源:中国质量报记者徐建华2018-01-1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18年是质检系统“质量提升行动年”,从2018年开始,质检总局将连续3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抓好质量总体水平、安全保障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水平等5方面的质量提升。

新时代 新任务 新发展

——201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代表在“司局长通道”畅谈质量提升工作成效与新部署

质检总局将开展三年“质量提升行动”

质检总局办公厅主任 林 伟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2018年是质检系统“质量提升行动年”,从2018年开始,质检总局将连续3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抓好质量总体水平、安全保障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水平等5方面的质量提升。这是质检总局办公厅主任林伟在1月9日举行的201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司局长通道”上透露的。

林伟介绍说,刚刚过去的2017年,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质检总局把提升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找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个“发力点”、牵住提高标准这个“牛鼻子”、打了一套质量提升的“组合拳”。在全国范围内聚焦12种重点产品、10个重点服务行业,同时结合各地实际确定130大类、198种重点产品,下最大气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我国主要日用消费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1.6%,出口退运货物批次比上年下降8.84%,重点服务业质量满意度稳中向好。

据了解,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7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伟大号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质检总局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立机构加强对质量提升行动的组织领导,制定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并大力推进,全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林伟透露,下一步,质检总局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坚决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集中力量开展三年质量提升行动。质检总局将联合各地各部门,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产品,一个一个行业抓,一个一个产品抓,力争在一两年内出成果、见成效,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生产许可证审批改革将全国推广

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  张文兵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2017年,质检总局贯彻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生产许可证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8年,质检总局将继续深化此项改革,将生产许可证改革与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改革相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是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张文兵在1月9日举行的201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司局长通道”上透露的。

张文兵表示,去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质检总局提交的方案,这份方案一是调整目录,一共取消了19类、下放审批权限到省局8类、转为认证管理3类,调整幅度达到50%;二是实行简化审批的改革试点,质检总局对两个关键环节进行改革,一方面取消发证机关发证前进行检验,只需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另一方面在后置现场审查环节,简化审批的改革试点目前由6个省扩到了20个省;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质检总局对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19类产品的企业进行了全覆盖的监督抽查,可以说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了解,作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主管部门,质检总局坚持加快构建“放管服”的质量提升工作格局,增强改革实效。张文兵透露,2018年质检总局将继续深化此项改革,初步考虑有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继续压减生产许可证的单元;二是全面推行简易取证;三是继续把简化审批试点由现在的20个省推广到全国的31个省;四是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的标准化,把生产许可证发证全过程公开透明、快捷;五是继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证后的监管,并且把证后监管与信用监管有效衔接起来。同时,质检总局还会大力推行产品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改革,进一步加强证后监管、事中事后的监管。

我国已颁发170万张认证认可证书

国家认监委副主任 刘卫军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1月9日,国家认监委副主任刘卫军在201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司局长通道”上对媒体表示,我国目前已经为60万余家企业颁发了170万张认证认可证书。今年我国还将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在百万家企业推广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认证,用认证认可推动质量升级和质量提升行动。

刘卫军表示,认证认可是一种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被称为质量管理“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市场“通行证”。我国目前已经为60万家企业颁发了170万张认证认可证书,为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培育品牌、促进贸易便利、维护消费者的权益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去年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质量认证工作。“近期国务院还要专文发布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发布这个意见,就是为了使认证认可这种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管理手段更好地助推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迈向中高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刘卫军说。

刘卫军透露,下一步,国家认监委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201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确定的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尤其是“质量提升行动年”的部署安排,着力提升认证认可的供给水平,具体包括大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将国际标准与我国行业特定需求相结合,打造认证升级版,推动百万家企业应用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打造高端产品认证,更好地助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向中高端,如在消费品领域推动家电产品高端认证,在农产品和食品领域有力推动有机产品认证和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等;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继续推动和推广浙江制造、深圳标准、上海品质等地方认证品牌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强认证认可机构能力建设,打造高品质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市场对认证的需求,发挥认证认可传递需求、服务发展的作用。

用标准保障民生方方面面

国家标准委副主任 于欣丽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新《标准化法》在今年的1月1日就正式实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在新法的修订全过程从立法宗旨到具体制度设计上,都体现了这样一个理念和要求。”1月9日,在201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司局长通道”上,国家标准委副主任于欣丽如是说。

于欣丽表示,新《标准化法》从范围上来看,原来老法更加注重工业领域,新《标准化法》从工业领域扩大到了农业、服务业,还有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这样可以全方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标准的需求,目的就是要让人民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方方面面,都有标准规范,都有标准保障。从标准的内容来看,新《标准化法》对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并要求优先立项、及时完成、强制实施,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标准的制定来看,新《标准化法》首次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支持人民群众对标准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也要求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对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调研,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的投诉举报要及时地进行处理。“这些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标准化工作既是为了人民,同时也要依靠人民的思想。”她说道。

据了解,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于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本次修订是《标准化法》自1988年颁布实施近30年的第一次修订。

“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推动新《标准化法》的实施和落地,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于欣丽最后说。

推动“上海质量”向“上海品质”升级

上海市质监局局长 黄小路

本报讯 (记者杨 蕾)上海将全力打响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继续推动“上海质量”向“上海品质”升级。这是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1月9日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司局长通道”上向媒体记者表示的。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黄小路介绍,上海目前已形成市长质量奖、质量金奖、区长质量奖三级扶持政策体系,企业和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数量居全国首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一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可以说,上海的品牌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此外,上海的品牌发展新动能更加充沛。据介绍,为树立新时代上海质量标杆,上海市质监部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2017年起创新开展“上海品质”自愿性认证,持续推进本市品牌发展工作转型升级,构筑上海在新时代的战略优势。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黄小路表示,上海将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

围绕“上海服务”品牌,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商贸、旅游、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智能化发展。

围绕“上海制造”品牌,重点在汽车、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领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质量攻关,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加快建设张江国家科学中心质量基础设施平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重塑“上海制造”品牌新形象。

围绕“上海购物”品牌,加强绿色食品、智能家居、高级时装等消费品质量提升,打造更多特色新品牌。深入挖掘梅泰恒、淮海中路等著名商圈的品牌潜力,树立世界级商业地标,服务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围绕“上海文化”品牌,构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深挖一大会址等红色文化基因,弘扬上海城市精神,打造一批文化艺术、文化地标、文化创意等方面的知名品牌,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

以“标准化+”推进政府自身改革

浙江省质监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杨 烨

本报讯 (记者杨 蕾)1月9日,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司局长通道”,浙江省质监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杨烨向记者透露,浙江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改革试点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达到预期目标。

浙江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发源地。杨烨介绍,近年来,安吉大力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实现了187个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取得了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双丰收。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为浙江乃至全国践行“两山”理念、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样板和示范。

2017年,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浙江省委把实现标准化战略、推进浙江标准化改革试点工作写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和省委全会决定,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与总局、国标委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浙江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了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杨烨回顾,一年来,浙江在传统产业对标达标提标、构建“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完善“最多跑一次”标准、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金砖国家标准化研究中心、积极推动浙江标准“走出去”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达到预期目标。”

杨烨介绍,下一步,浙江省质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质量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聚焦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进一步推动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继续完善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继续深入实施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浙江将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为主线,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打造浙江制造标准,提升浙江制造质量;再次要以“标准化+”为抓手,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

精准施策助力质量提升

安徽省质监局局长 韩永生

本报讯 (记者杨 蕾)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月9日,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司局长通道”,安徽省质监局局长韩永生在回答记者关于“质监部门在质量提升行动中,如何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技术瓶颈等难题”的问题时,用“主动跟进,精准施策,打出‘组合拳’”介绍了安徽质监部门4个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韩永生介绍,安徽省质监局在全省开展了质量品牌标杆、组织、人物、教育、文化五大示范行动,实施了“万千百十”行动。质监部门推动全省10100多家中小型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加强卓越绩效管理。2017年,安徽省共有5个企业组织和个人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第二项举措是“打造四支队伍”,即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品牌监管服务、社会中介组织咨询服务、高校理论研究专家4支队伍。韩永生透露,该省各级政府投入1500多万元,培训全省12000多家企业质量主管,现已有10612人获得首席质量官证书。

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帮扶活动也是安徽质监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一大亮点。据介绍,安徽开展了“扶质量发展、扶品牌塑造”“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中小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活动,特别是以“质量流动诊所”这项创新举措为抓手,安徽质监部门组织质量专家深入企业,送理念、送技术、送服务。2017年安徽质监先后派出质量专家463人次,为企业开出质量处方476张,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1132个,深受企业欢迎。

着重发挥技术机构的作用也是安徽在质量提升行动中主动跟进的又一举措。目前,安徽拥有国家级中心25家、省级中心70家,他们在质量提升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围绕智能家电、智能马桶盖、净水器、家具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安徽质监部门组织开展了服务十大行业质量提升行动。韩永生说:“我们通过精准实施质量帮扶、质量攻关、标准技术研究等服务举措,帮助行业和企业破除质量提升瓶颈,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本版图片由 李 滨  本报记者 王 嘉  宋平一 摄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