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6日,由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主办,江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合办的“2025第十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在陕西西安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姜毓君,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营养学系主任石汉平,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芬等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应邀出席。此次大会聚焦特殊食品产业发展、标准制定、检验检测等举办会议及论坛,旨在分享特殊食品最新研究成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是科技创新的‘蓝色药库’。”林秀芬说:“这是一个中国食品、营养食品的盛会。这次应邀来参加会,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悟,就是这十年整个行业变了,消费者市场也变了。从营销之争、概念之争,到科学之争、创新之争,演变为科技实力的硬核对决。”
创新育新,底气更足
开幕式上,相关专家解读了特殊食品政策并分享行业报告,发布了《中国特殊食品新质生产力》一书。“从法规框架的初步构建,到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从注册备案制度贯彻,到两个责任压实,一系列精准、科学、高效的政策措施,为行业的健康发展,铺设了坚实的轨道。”陈卫强调,服务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筑牢安全体系,推进科技强国与产业升级,服务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战略,特殊食品产业横向串联了健康科技产业、民生等多个关键领域,纵向打通了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产业链,其意义远超商业范畴。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现在,国家正大力提倡‘蓝色药库’、‘绿色粮仓’。蓝湾科技在未来的十年里面,将继续深耕海洋科技板块,把海洋生物医药做深做透,让中国海洋生物医药走在世界前沿。我们以海洋生物多糖研发为基点,让‘中国蓝湾’成为全球关节健康和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推动系列技术成果转化升级,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中国智造’。我们很有底气。”
据林秀芬介绍说,蓝湾科技是专业从事海洋生物多糖原料、制剂、保健食品和药品开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到今年已经整整二十年了。 “奋进‘十五五’ ,开创新局面。近十年来是蓝湾发展最快的十年,无论是创新成果数量,还是生产规模、专利技术、装备升级,都在这十年里有了巨大突破。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蓝图,擘画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让我们增强了必胜信心。我们再次赶上了党和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海洋经济的新机遇、中国特殊食品行业高速发展的好时机,非常幸运。”林秀芬强调说。
向海问药,底色更亮
向海问药二十载,谱写海洋生物医药新篇章。从2005年创立之初打破国外垄断,到如今构建起覆盖原料、制剂、临床研究的全产业链体系,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用科技创新诠释了"向海问药"的深刻内涵,也逐步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海洋废料”到“营养黄金”的产业革命。
我国将海洋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厦门生物医药港的蓝湾工业园内,一条全密闭智能化生产线正将昔日不起眼的虾蟹壳转化为价值千万元的"骨关节润滑剂"——硫酸氨基葡萄糖。这一场景,恰是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深耕海洋生物医药领域20年的生动缩影。林秀芬介绍说:“2024年,蓝湾氨糖取得药品原料批文与制剂注册证书,获批骨关节炎治疗药品,完成从保健食品到药品的转型,标志着企业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布局。目前,该产品正陆续进入到全国各大医院,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治疗领域,成为国内又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药品。”
“在海洋强国征程中,我希望在未来十年继续扬帆海洋,能够把海洋生物技术做成一个真正的‘海洋蓝’,为科技强国添上一笔坚强的‘海洋蓝’和‘中国红’。”在第十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上,林秀芬董事长分享了企业十年来的突破性进展。一是技术攻坚:蓝湾科技通过自主研发“硫酸一步法”工艺协同“多级膜分离”技术,将原料成本降至传统工艺的1/10,纯度却提升至99%,且可实现100吨级规模化生产。这一突破不仅让每吨原料价值跃升至千万元级,更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高纯硫酸氨糖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国家。二是产品矩阵:壳寡糖、硒化卡拉胶等原料通过临床验证,新增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改善脂肪肝等功能性研究,硒化卡拉胶年产能高达100吨,成为抗氧化领域新标杆。三是全产业链布局:从甲壳质提取到制剂生产,5条智能化生产线实现海洋多糖全链条可控,胶囊年产能超6亿粒,获GMP认证。
从“跟跑”到“并跑”,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如今,在蓝湾科技的带动下,厦门海沧区已形成以海洋药物、生物材料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蓝色药库,大展作为
10月26日,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坐都在“海洋生物多糖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主题报告中,从“国家视角:海洋经济与战略定位”、“海洋多糖:多糖原料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时代机遇”、“产业展望”四个维度,向中外代表介绍说:“国家海洋经济规划将海洋生物医药列为核心,特殊食品行业进入‘原料升级’阶段,海洋天然功能原料正成为催生更大规模市场的创新‘命门’。”赵坐都说:“海洋经济在国之大局中已由量到质的加速转型,海洋活性物质研发与应用正处于战略高点。高创新性、绿色化、深海探索、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医药技术成为重要发力方向。”
赵坐都介绍,蓝湾氨糖“高纯度一体化工艺”制备技术创新,可实现“一步法降解-层析分离-结晶”集成技术保障品质稳定。成果和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5年3月获得国家《硫酸氨基葡萄糖纯度标准样品》证书,氨糖年产能可达200吨。蓝湾壳寡糖实现脱乙酰度稳定94%以上的技术突破,应用范围涵盖饼干、面包、功能性酸奶、即食菌粉、固体饮料、口服液、压片糖果、胶囊等多种形态。硒化卡拉胶(又名“硒酸酯多糖”)采用海洋红藻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经降解、分子基团置换、纯化除杂、干燥等工艺制成,年产能达100吨。其在制备技术上实现无机硒到有机硒高效转化、总硒含量可定制的创新突破,产业化制备工艺技术被厦门市列为海洋与渔业发展重点项目。蓝湾壳寡糖采取北京大学技术组合自主创新发明专利技术,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等多个项目。
“产学研用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氨糖、壳寡糖、硒化卡拉胶三大支柱加快产品矩阵推进速度,以新质驱动布局合成生物学、开发海洋生物原料品类,推动全球化发展。”赵坐都说:“随着政策支持与消费升级,围绕绿色粮仓、蓝色药库,蓝湾科技正大展作为,且大有可为。”
"我们正在建设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集成了分子设计、智能生产、临床评价等六大功能模块。"林秀芬董事长表示,该中心将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在海洋生物多糖领域实现全球标杆,接下来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研发深化,拓展海洋糖类在关节、心脑血管等领域的应用,构建10个高附加值原料产品体系;二是国际化布局,借助世界田联钻石联赛等平台推动高纯氨糖出海,打造中国海洋科技名片。三是绿色智造,升级数字化生产线,践行环保工艺,实现从海洋到健康的可持续循环。
以海洋为纸、创新为笔,书写着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新篇章。蓝湾科技"向海问药"的生动实践证实——这片蓝色国土,正孕育着改变人类健康的无限可能。(刘北南 靳新国)
(责任编辑:土火)






救命的医疗设备,如何沦为个人提款机?
原价上千元“贵妇霜”网店卖不到百元
花20多万元就能买到“铁饭碗”?起底涉案金额超8000万元的特大招聘诈骗案
直播带货,热闹下的烦恼咋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