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郭文若 张庆 方爱琴2025-04-1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4月11日,由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书画研究院主办、华东分院与济南市天桥区文化馆承办的“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天桥区文化馆拉开帷幕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记录者(中国)新闻网  郭文若  张庆方爱琴  济南报道

4月11日,由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书画研究院主办、华东分院与济南市天桥区文化馆承办的“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天桥区文化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以“笔墨随时代,艺术服务人民”为宗旨,汇聚50余幅书法、国画、彩润画等多元艺术作品,为泉城百姓带来一场传统文化与创新艺术交融的视觉盛宴。

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传媒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华东区域董事长吴蓬勃,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李思峰,济南市天桥区文旅局副局长郑颖旭、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方爱琴等嘉宾共同出席。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传媒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华东区域董事长吴蓬勃(中)参观展览】


郑颖旭表示,作为文化馆新馆启用后的首展,本次展览秉持“艺术服务社会,文化惠及大众”理念,不仅为市民提供近距离接触传统艺术的机会,更搭建了书画爱好者交流互鉴的平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郑颖旭)


李思峰在致辞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他高度评价参展作品“以笔为媒,借山水人物展现时代风貌”,认为此次展览是“将优秀文化送达基层”的生动实践,期待通过艺术之美提升公众审美,增强文化自信。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思峰)


开幕式上,吴蓬勃代表主办方为艺术家王铭博颁发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书画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聘书。据介绍,华东分院将以济南为枢纽,联动长三角艺术资源,推动书画创作、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深度融合。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传媒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华东区域董事长吴蓬勃(左)为王铭博先生(右)颁发聘书)


王铭博表示,分院选址红色革命老区临沂,旨在以沂蒙精神为创作源泉,汇聚更多艺术家“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向世界传播中华艺术之声。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香港卫视总台国际书画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王铭博)


展览以“墨润鹊华”为题,取意济南历史文化地标“鹊华秋色”,展出作品涵盖国画、书法、彩润画等形式。国画作品中,人物画细腻传神,花鸟灵动鲜活,山水意境悠远,尽显传统笔墨韵味;章草书法古朴典雅,波磔牵带间流淌千年文脉;尤其引人注目的“彩润中国画”系列,突破传统用色局限,以绚烂色彩交织晕染,赋予画作现代视觉冲击力,成为传统艺术创新表达的亮点。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李思峰先生作品)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郝連章先生作品)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赵洪波先生作品)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徐康先生作品)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马树国先生作品)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王铭博先生作品)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孙磊先生、于和顺先生、韩一玮女士、徐昕先生作品)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徐庆站先生人物画作品)

展览现场,嘉宾与市民驻足欣赏,在水墨烟霞中感受“鹊华秋色”的当代诠释,于章草飞白间触摸千年文脉。有观众表示,展品既展现传统功底,又融入创新思维,尤其是彩润画系列“让国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四月二十一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活动不仅为泉城春日增添文化气息,更通过南北艺术力量的联动,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推动书画艺术繁荣注入了新活力。


(责任编辑:土火)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墨润鹊华”书画艺术展在济南开幕 搭建南北文化交流新平台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