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宝鸡“面皮”的故事,何以打动“三代人”?

  来源:新华网刘雅萱2024-05-2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刘雅萱)代代相传的擀面皮手艺、农村街坊邻里的乡情冷暖、全程用关中方言“飙戏”……19日、20日连续两晚,话剧《面皮》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演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刘雅萱)代代相传的擀面皮手艺、农村街坊邻里的乡情冷暖、全程用关中方言“飙戏”……19日、20日连续两晚,话剧《面皮》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征服了现场观众。

这部由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推出的话剧讲述了西府三代人做面皮、卖面皮,自力更生改变命运的故事。渭水河畔、秦岭脚下,西府农人和面皮的故事,何以打动首都观众?背后有哪些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文化魅力?

真诚表演:做一株没有花的绿植

2个多小时的表演,舞台上没有高科技的技术加持,却饱蘸着农民特有的泥土气;没有神秘莫测的故事线,却将三代人传承面皮手艺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惊天动地的人物和道具,但一个村长、一口棺材、一碗面皮就能串起整个演出……

“上了舞台都是角色,最大的技巧就是真诚,要锤炼本真之心,把角色揉碎了再把自己锻造进去。”谈起如何演好村长这一角色,演员吴京安坦言,专注到忘却周围的一切,哪怕只有几个瞬间,都是好的表演。

  
话剧《面皮》剧照。新华社发(宇文成龙 摄)

作为见证历史的“老者”,他身上有农民的坚韧和诙谐,更有带着村民“奔好日子”的责任。是台上的“老者”,更是台下的导师,平日里和演员“称兄道弟”的吴京安说:“我们真诚再真诚,拧成一股绳,争取让《面皮》成为话剧生态中一株没有花的绿植,让观众闻到独特芬香。”

“我们有的演员是舞蹈演员、歌手出身,但孩子们真的非常朴实,就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在这个剧里‘摸爬滚打’”,宝鸡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说,就是觉得这部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的戏有搞头、能演好。

情感朴实:真实引发共鸣

在演出现场,记者看到,当擀面皮手艺人王让过潦倒入棺时,有观众含着眼泪;当村长和老伴儿想方设法让王红强子承父业时,观众笑声一片;当王红强在媳妇海棠的开导下,同意和姐姐姐夫共享秘方时,被“甜”到的观众拿起相机……

观众王美琪是一名大学生,她说虽然自己是北京人,但陕西方言让人觉得特别亲切,能感受到当地人的淳朴和善良。

在宝鸡长大的观众刘女士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生活,离家多年的她说,一听到乡音、一看到从小吃到大的面皮,就勾起了自己心中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情。

  
话剧《面皮》剧照。新华社发(宇文成龙 摄)

青年演员张育对自己饰演的海棠充满感情。她告诉记者,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淳朴和亲切,“希望用自己的真情去触摸、去聆听,去诉说这样一个真善美的故事。”

“这个戏最大的特点,是来源于生活,就是想让观众通过戏剧看到自己。”《面皮》的编剧张骥说,剧中葬礼上的挽联、切黄瓜丝切到胳膊肿等很多细节都源于真实生活,在此基础上,把人物通过艺术手段放到一个村子里,构建人与人的关系,让观众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能找到情感共鸣点。

时代印记:小故事里有大时代

在话剧《面皮》里,能听到“突突突”的拖拉机声,能看到村里的第一辆摩托车,更能望见祖传的擀面皮手艺做成了当地“明星产业”。

“将数十年的历史变迁囊括在一个舞台上并非易事,我们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把过去的故事、现在的故事写成好剧本,表演出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观后说,《面皮》把从苦日子到甜日子的变迁,落到了故事和人物命运中,演员表现出的“杠杠的痛快感”让观众充满兴致。

  
话剧《面皮》现场,演员正在谢幕。新华社记者 刘雅萱 摄

观众吴平如今已退休,他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新一代有文化、有理想的农民非常打动我,我以前下乡时并没有他们这么多想法,感觉这一代人是中国农村的希望。”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崔伟表示,《面皮》聚焦小故事,写活了普通人,从一个村的家族命运、情感故事折射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变迁,生动又深刻,有喜有泪有滋味。

文化传承:绘就西府大地的美好生活

这部以宝鸡特色小吃命名的话剧,不仅将美食文化端上了艺术舞台,还将诸多西府文化元素“埋藏”在情境布景里,让不少观众直呼“看得过瘾”。

观众周女士对民俗文化很感兴趣,她告诉记者,布景里的“祈福祥瑞图”,尾声时的踩高跷表演,引发了她对西府文化的兴趣。

  
话剧《面皮》剧照(背景为社火脸谱)。新华社发(宇文成龙 摄)

“话剧中融入了社火脸谱、高跷社火等民俗文化元素。”宝鸡社火脸谱绘制技艺省级传承人薛亚兵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火表演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面皮》里表达的“奋斗创造未来”是一致的。

“接下来我们将开启全国重点城市巡演,力争将《面皮》打造成一部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通过文化赋能、艺术加持,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段军林说。

(编辑:月儿)


一碗宝鸡“面皮”的故事,何以打动“三代人”?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