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其中,重点针对旅游产品供给和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做出规划。在增加供给上,文旅部指出,要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加速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等;在改善旅游体验上,还提出推动优化景区预约管理制度,准确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进一步提升便利化程度等。通过一系列任务,到2025年,让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保持合理增长、品质进一步提升。
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此次文旅部印发的《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目的主要为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同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分析,暑期和中秋国庆假期的国内旅游人次和总收入均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表明国内旅游市场的主基调已经从“复苏”切换到了“增长”,主要矛盾从需求不足转变为优质供给不足,尤其是契合新消费、新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在新的阶段,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旅游消费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因此,《计划》将政策发力点较多地放在了供给侧。
在“丰富优质旅游供给”方面,《计划》指出,要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指导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同时,推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认为,从景区、度假区到休闲城市街区、乡村,此次《计划》中的优质旅游目的地涵盖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等不同的旅游形态,也囊括了城市、乡村等不同的空间形态,实现了对国内旅游格局的全覆盖,能满足多种多样的旅游需求。
培育文体旅等新业态
《计划》中还提到,推进“旅游+”和“+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交通、商业、工业、航天等领域深度融合。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型旅游消费目的地。拓展旅游演艺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培育文体旅、文商旅等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等。
张辉指出,这项措施是从产业角度出发考虑的。“‘旅游+’是以旅游的特定项目或特定产业为核心,形成一个产业的集群或者产业链。‘+旅游’则是通过一种融合的方式,即一种旅游化的建设,从而加速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以“体育+旅游”为例,张辉表示,这种模式创造了户外运动的一种旅游形态,相应地,也为进一步的技能性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比如冲浪、桨板等;而“交通+旅游”则创造了旅游风景道、露营地、房车旅游等。
“基于‘旅游+’和‘+旅游’的逻辑,能够进一步鼓励文旅深度融合产出更多优质文旅产品,鼓励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业态创新。”上述同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谈道。
精准测算提升景区接待量
一方面是增加供给,另一方面,在消费端,文旅部也在《计划》中提及相关的改善措施。其中,在“优化旅游消费服务”一项上,《计划》指出,要推动优化景区预约管理制度,准确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进一步提升便利化程度。
从今年中秋国庆八天长假的情况来看,北京市接待游客1187.9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8.9%,比2019年增长12.9%。对于此前出现过的热门景区及场馆门票“一票难求”、客流过于集中等情况,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曾推出“一园一策、一场一策”、打击整治假日“黄牛”等针对性措施。
在张辉看来,此次文旅部提出的准确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旨在通过更加精准的大数据测算统计,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的需求。相比于一个确定不动的数值,这种测算更加灵活。
“在旅游旺季,景区和场馆大多依据景区最大承载量,通过预约和限流来保证游客安全。但承载量是动态的概念,与时间段、游览路线等多重因素有关,因此通过更准确的测算,最大限度挖掘并提升景区接待量,满足更多游客的参观需求。”张辉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此外,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也有利于提升游客消费体验。《计划》表示,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地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对此,张辉表示,当下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被发掘,但对于远离城市的地区来说,整个基础设施仍有不足,因此在加速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同时,要想提升旅游体验,就要建立旅游的便利化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升旅游体验的目的是要更深层次地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从而推动旅游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也和此次《计划》的主要目标相呼应。”张辉说道。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