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汪重阳2023-11-0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我心中,有一片新绿,那盎然的生机让人激动;在我心中,有一片新绿,那美丽的风景让人沉迷。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

——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汪重阳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在我心中,有一片新绿,那盎然的生机让人激动;在我心中,有一片新绿,那美丽的风景让人沉迷。

这一片新绿,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活跃在文坛上的,河南安阳市最大规模的民间文学社团——新绿文学社。她曾经吸引了众多的安阳市知名作家、文学爱好者的眼球,她曾经一度将安阳市各有影响的报纸文艺副刊、市文联系统、市教育系统等行业的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力量汇合起来,共同研讨文艺创作,共同唱响文艺创作的高昂旋律。

如今,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安阳市社会发展已经面貌一新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每个人的心灵之时,回首那段往事,平添了许多感叹,引发了无限留恋。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一、 与“新绿”相遇

1994年6月29日,刚刚从安阳市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我,像往常一样,到位于市区人民大道的《安阳法制报》编辑部去送几首诗歌稿件。在副刊部主任陈永刚老师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了一张刚刚出版的《新绿文学报》。在当时新闻出版业并不多么发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刚刚师范毕业的文学青年,能在安阳市权威媒体《安阳日报》《安阳法制报》之外,再见到一份全新的文学类报纸,心中的惊喜是可想而知的。

再一细看那份《新绿文学报》,竟然是我的“老家人”办的,我的老家在当时还属于安阳县的马投涧乡。我知道,1992年以来,马投涧乡的文学青年靳新国、刘玉海凭着一颗对文学事业的挚爱之心,在乡中心小学院内办起了“马投涧乡新绿文学社”。他们组建了以本地中小学生为主的文学社,组织了系列创作、评奖活动,在较为贫瘠的乡村将文学创作活动搞得风风火火。

难道是他们将文学社搬到了安阳市区,并办起了这份大气的社报吗?看到报纸主编“靳新国”的名字后,我说没错,就是他。于是,我骑上破单车按着报上所印的地址,在老城区——安阳市学巷街26号的民居里,见到了“传说”中的老乡靳新国社长。

果不出所料,由于在乡下搞得颇有影响,马投涧乡新绿文学社已经成为安阳市文联主管的市级文学社团了,并且在安阳市民政局注册备案,还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殷都文学书画创作研究社。

在与这位刚刚25岁的老乡交谈中,我得知这个文学社已经几乎将当时安阳市文坛的所有知名青年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一网打尽”了。像经营化工公司的崔志光、市第二橡胶厂的魏海亮、市广告公司的吴景晨、市师专中文系的讲师姬学友、市委宣传部的王晓萌等作家、诗人、书画家,都是文学社的常务理事。我当即申请加入了文学社,并因为已经在市级报刊发表了十多篇“小豆腐块”式的诗歌、散文,被临时指定为了文学社理事。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组织”,感到非常兴奋,就决定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日子里,义务在社内做一些通联、资料整理的工作。

于是,我这个即将年满十八岁的文学青年,在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历程中,就与安阳文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二、与“新绿”相知

刚加入新绿文学社的我,就像一片嫩叶一样打量着当时安阳文坛上的每一道风景线。

我首先向社长学会了报纸排版,参与了《新绿文学报》的编排工作。在多次的审稿会上,我与崔志光、魏海亮、吴景晨、姬学友等文友相继认识,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在文学创作、鉴赏上大有长进。

那时的文学社,是激情互碰的灵光,是青春相逢的驿站,吸引着一个个向往缪斯圣殿的信徒。渐渐地,在来访、座谈、通信等交流中,我与来自市自行车二厂的杜兴盛,市十三中的王安濮,安阳县文化局的刘长青,驻安某部的墨江涛,豫北棉纺织厂的郝俊岭等青年文学爱好者也相继认识了。

在文学社租住的老城区民居里,我们常常一碟花生米,一瓶低价酒就能聊上半天,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创作观点,点评着对方的文学作品。灵性就在互相砥砺中提高了,灵感也在互相争论中来临了。我们一个个意气风发,用自己诗意的语言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规划。我们或大或小的文章也连续不断地刊发在了本地两家影响较大的报刊——《安阳日报》《安阳法制报》上。并且,随着我视野的扩大,我还相继接触到了市文联刊物《中原文学》《安阳工人报》《安阳电业报》、《安阳公安报》等安阳市有影响的报刊。

我还记得我和社员们一块儿去给《安阳工人报》《安阳电业报》等报刊副刊部送稿的情景。当时主编《安阳工人报》副刊、《安阳电业报》的是知名女作家张艾敏、席萍老师。两位美女作家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文字的点评,让我很受启发。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三、 与“新绿”共荣

社团的生命力在于活动,没有有意义的活动作载体,一个社团就会渐渐失去吸引力,成为一个空壳。新绿文学社在1994年到1996年的三年“黄金时代”,搞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型活动,激活了安阳文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994年10月6日上午,在安阳市图书馆四楼会议室,新绿文学社联合《中原文学》编辑部、《安阳日报》副刊部、《安阳法制报》副刊部召开了“殷都文学创作研讨会”。在这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了当时安阳文坛上的很多重量级人物:市文联主席黄京湘,《中原文学》主编李宝振,《安阳日报》副刊部主任马金声,市知名女作家张尚兰等人。会上,文学社常务理事、市爱卫会的季冰还联系了安阳电视台记者前来摄影报道。我也在随后安阳电视台播出的相关新闻中露了露面,令我感到十分自豪。那次研讨会上,我聆听了各位作家对文学创作的精辟见解,受益匪浅,打心眼里为能够出席这样的会议而自豪。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文学社是正规备案的社会团体,到1994年底时,已经在市属部分大中院校等单位发展了大约八百名会员。所以,1994年12月24日,在安阳市图书馆四楼会议室,文学社还召开了有120名代表参加的首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了文学社第二届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会由文学社筹委会指定人员组成),并宣告文学社安阳二师、安阳财校、安阳卫校三个分社成立。在那次会议上,十八岁的我还意气风发地以文学社代理秘书长的身份向大会做了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想想那时候,真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范儿”。我觉得,在文学创作中,自己就是世界的主人。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1994年下半年,我们还和《安阳法制报》副刊部联办了“新绿杯”文学创作大奖赛,并于1995年1月18日在安阳县政协会议室举行了颁奖仪式。那次大赛发现了一批新人,鼓舞了基层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

当然,文学社的系列活动、社报出版等等都需要经济开支,除了微薄的会费收入之外,文学社并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社长靳新国老师没有固定收入,却为维持文学社的正常运转付出了无数心血。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谋发展,让广大文学爱好者有了一个日常交流、切磋的温馨家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有很多文学爱好者第一次见到靳社长时都会说:“常常听人说起靳新国,我总以为是个白胡子老头,没想到竟是这么年青。”年青的靳社长都被想象成经历丰富、有号召力的“白胡子老头”了,足见他的影响之大。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四、与“新绿”同行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团体,我们感到文学社应该多为文学界培养后备力量。所以,我们常常派人到市属各大、中院校去为校园文学社作创作讲座。如1994年11月、1995年5月,我就随社长靳新国、副社长崔志光去过我的母校——安阳市第二师范学校两次,为我的学弟学妹们作文学创作讲座。每次讲座结束时,母校老师都会鼓励我继续坚持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当新绿文学社在各大、中院校有了一定影响,经过了充分酝酿后,1996年5月18日,我们召开了“安阳市首届校园文学创作研讨会”。会议由安阳市第一师范学校承办,市文联主席黄京湘等名家和市属20多所学校的150余名师生出席了那次会议。《安阳日报》在报道那次会议时说,“这次校园文学创作研讨会意义深远,对我市校园文学的创作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活动不只是在室内进行,我们也走出户外,到大自然中去搞文学采风、作品研讨。比如,1995年春末,我们在洹水公园搞过“游园创作研讨会”,请安阳市教育学院的讲师王汝海老师给大家的作品作点评。1997年仲春季节,我们还租了车辆,组织了几十名会员到安阳县西北部的清凉山景区去搞文学采风。老家在当地的文友牛化法还联系了清凉山下的农家,让我们在山里住了一晚。我们白天登山观景,晚上搞诗会联欢,大家兴致盎然,在文学的天地里自得其乐,优哉游哉。那种盛况,至今记忆犹新。

还有安阳县西南部的长春观、小南海、万佛沟、雪花洞等自然人文景区,都留下了我们文学社社员的足迹。大概在1999年之后,商品经济大潮日益猛烈,文学社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进行转型。社报《新绿文学报》在改刊为《新绿文学》杂志数期后,再次改为报纸,除了纯文学版面,又增加了报告文学版面,报道基层各行业先进典型,适当收取赞助,以商养文,维持运营。

新世纪初,社长靳新国老师带着丰富的办报经验“北漂”,到京城新闻界去发展,文学社停止活动,文友们的联系也日渐减少了。殷都文学书画创作研究社和新绿文学社当时都有市民政局社会团体证书,要有接班人坚持到现在,已是安阳市老资格社团了。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然而,十多年来,通过新绿文学社结识的很多良师益友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请允许我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以示祝福:刘文凤、王学忠、朱冀濮、柴淑英、张鸿雷、张保周、王光明、薛金山、李新华、王然、孙超、李玉敏、刘颜涛、刘宝平、王银才、林膑、王清丽、李瑞英、程波、王红岩、荆海军、贺志新、郭爱荣、杨瑞红、陈志英、张静、卢燕、程景田、周鲁豫、杜海庆、樊进举、沈浩、陈文海、朱晓红、张万杰、蔡爱红……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本文原写于2013.10.19,2023年11月重发)

(责任编辑:土火)



古都文坛,曾有一片新绿——关于安阳新绿文学社的回忆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