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女,生于1951年, 从医43年, 现为:北京安泰御康中医医学研究院院长、 北京东方玫瑰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建工委中央老干部健康指导委员会委员. “健康保健医师”、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心脑血管病诊疗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民间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名中医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医促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心脑血管病专家、国医网健康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生协会会员. 主管医师。
成就:
“巧式疗法”创始人(发明人)心脑血管病特效中成药“五行妙灵丸(汤)”的研发人(2项专利发明人); 荣获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医药创新优秀奖》;荣获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医药发掘整理贡献奖》;荣获全国名老中医心脑血管疾病验案高级研修班暨中医绝技传承学术交流大会颁发的《特邀佳宾奖》;荣获中国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展暨首届中医药国际服务论坛《中医药优秀成果奖》;荣获中国名优产品文化创新论坛《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家》称号;荣获首届中国城市文化科技产品创新论坛《2010中国科技创新贡献奖》;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创新成果、优秀企业创新人物》奖。
在中医绝技传承学术交流大会上发表了《巧式疗法—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福音》的论文。并作了《双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早期心脑血管病的判断》的专题演讲;论文:《“巧式疗法”双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早期心脑血管病的判断》被录入大型历史文献 《中国百业功勋人物大典》、《国医年鉴》、《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 《中国贡献》、 《中央老干部健康服务指南》、 《第二届女医师协会专刊》 、《中国博学聚萃:医学篇》、 《中国企业创新成果实录》等图书。
其“巧式疗法”被《中国健康》杂志、《市长》杂志、《中国特效医术》 《科技信息报》等多家媒体予以跟踪采访和报道。
全世界每七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消除三高症,既(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压)稳定易损斑块是目前医学界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的重要目标。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我们都知道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四高现象,若不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但让患者的寿命平均减少20-30年,或英年早逝,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伤害。所以无论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社会角度及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巧式疗法”在运用中医“五行”学说脏腑辨证于临床上基本解决了上述四高问题。同时为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巧式疗法”及其双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早期心脑血管病的判断, 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北京安泰御康中医医学研究院已将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并已取得初步成果,,荣获”中医药优秀成果奖”。
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临床中也称为“脑中风”或风痰病,其主要因素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脏的气机逆乱,致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功能失衡,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行,气滞血淤,脏的气机逆乱,宜生而不生,腑的气机逆乱,宜降而不降,由于气机逆乱即可导致气血的逆乱而发病、昏迷、失语、偏枯、甚至死亡。
在中医五脏学说中,心主血脉、主神明,如果心主血脉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脑供血不足。那么,心主神明的功能也就出问题了。同时,通过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到其它脏和腑及全身的器官,也就是导致了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紊乱。
二、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在中医学的应用,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主血脉、主神明,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
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五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
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扶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心理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生克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四)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五)临床应用
中华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
而五行之中,火的攻击最强悍,水的缓和能力最好,木的治愈能力超强,金的冲击能力最强,土的防御能力最好!
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和科学养身保健等方面,都具有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心脑血管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的风、火、痰、瘀、导致脑脉淠阻。由于气血的逆乱,导致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一般规律是五脏贮藏精气而不泻。气机宜生,六腑传导化物而排泄,气机宜降。
一是心脑血管病病因病情复杂常因多种病因造成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病发。虽说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疾病,但治疗及时还是可以痊愈的。心脑血管疾病形成是动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基础上形成的血栓引起的局部心、脑组织急性缺血性坏死。表现心衰、昏迷、中风、偏枯、失语等。主要原因高脂血症、高粘血症使血液粘稠凝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心脑血管;
二是现代医学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一个泵,这个泵维持着全身的血液循环,保证着生命的活力。如果这个泵出现了问题,那全身的循环就出了障碍。直接影响全身的各个器官的血供,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造成了血管自身的病变,如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等,从而使心、脑供血、氧不足,甚至供血中断引发心梗、脑血栓。也就是说,要想彻底治疗心梗、脑血栓,就要从血液和血管这两方面着手进行双重治疗,“巧式疗法”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使用“五行妙灵丸”达到:醒脑开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扶弱益强、调节五脏功能使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该强者强,该弱者弱,发挥着各自的生理功能,达到阴阳平衡等。在服药的同时,给予适当液体静脉输入、吸氧。防止因缺血导致心衰。针灸我们采用独有的脑桥穴深针疗法, 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唤醒,醒脑开窍、通经活络、但必须因人而治,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程度适当给药治疗。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最佳选择。花钱最少,痛苦最小,疗程最短,治愈率最高,防范于未然!
三、“巧式疗法”独到的诊疗方式及检测手段
(一)、“巧式疗法”采用独到的诊疗方式,检测手段:
1、采用常规检查及特殊手段进行(包括临床体征、患者步态);
2..、诊脉与血压压差的对比;
3、血色与血管压力的对比;(观测血液是否挂壁)
4.、舌形与舌诊的对比;
5.、眼神与瞳孔的对比;
6、左脉象与右脉象的对比;
(二)、“巧式疗法”的双脉、双血压对比与反差
1、采用左右双侧双脉比对法;
2.、采用左右双侧血压压差比对法;
3、根据左右血压反差数据判断病情;
(三)、早期诊断
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 总结归纳为:
1、左右血压反差在一号位时,病人处于发病初始阶段;
2.、左右血压反差在二号位时,病人处于发病前期阶段;
3、左右血压反差在三号位时,病人处于发病期。
四、“巧式疗法”对慢性心脑疾病诊断的新发现
慢性心脑疾病患者大多存在着确诊困难,甚至误诊现象时有发生,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慢性心脑疾病患者因长期的脑部缺血缺氧造成了后脑枕部出现特有的僵猪脸现象:既凹凸不平,富有皱折;加上双血压的反差数值, (右侧血压减去左侧血压等于病例性血压反差数值的大小) 这对确诊慢性心脑疾病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巧式疗法”对心脑血管病的特效疗法”
1.采用秘方;(五行妙灵丸)
2.结合中医五行学说及阴阳平衡原理,因人而异,辩证施治;
3.以独特的双针疗法及特有的“脑桥穴”深针疗法配伍;
4.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药走五行、入五脏达到整体调理治疗的目的;
5.对慢性心脑疾病伴有后脑枕部僵猪脸现象的患者采取内调加(剃光头后)外治;
6.“巧式疗法”对新患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可达到阻断发展期,不留后遗症, 经过大量的临床施治验证,采用“巧式疗法”对患者进行诊治,可达到惊人的疗效。一般1-3小时有明显地好转,不再向严重期方向发展,起到阻断发展期的作用。轻者一周基本康复,重者1-3个月亦可康复。经过“巧式疗法”治疗的新患脑血栓患者,不留后遗症,有效率达99%,治愈率达97%。
经过十年的跟踪、回访,凡是遵照既定疗程和康复调理的患者没有发现再复发的患者。
7.采用“巧式疗法”对脑血栓后遗症患者有独到的疗效
一般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大多是因为治疗不到位、未达到康复标准,继而造成再次复发;除此之外还有患者家属对患者的不理解,对患者过度加压锻炼,至使患者病情复发。
总而言之,脑血栓后遗症给人们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精神压力。
“巧式疗法”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秘传“五行妙灵丸”取得了显著地神奇疗效。
“巧式疗法”是在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施治,同时对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内调外治、整体调理的理论,采取双向血压的反差、左右脉象的比对、血色与血压的对比等独特的诊疗方式,加之秘传“五行妙灵丸”的独家神奇功效,消除了双血压的病理性反差,以达到患者的康复目标,即左侧血压高于右侧时,不再复发心脑血管疾病。
双侧血压压差的发现和观察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疾病以及老年病的治疗观察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位76岁的女患者,在按正规血压测量时却测不到血压,只好试测右侧,却测得高压280,低压160,而左侧却始终测不到血压,当时以为血压表发生了问题,连续换了3套血压表,经3人轮流检测均未检测到血压,观察此患者肢体虽不能动,意识却清醒,也正是这次偶然的病例,引起我们的注意,随之,我们对临床所有的患者统一做了双血压的测量,发现了一个规律,重症患者双血压的反差数值较大,轻症患者及治愈的患者双血压的反差数值较小,通过一周对所有临床的患者的纪录,惊奇地发现所有患者的血压均存在不同的差异,经过一周的治疗和记录,从统计数字上发现, 所有患者血压的压差的改变都是有规律的——由大变小;服用”五行妙灵丸”5-7天后,症状消失,体征恢复。同时,发现这些患者的双侧压差随之消失或变小。而新发病的年轻患者大部分在一周内双侧血压的反差得到反转。
经过100天的临床双侧血压的观察和记录,以及每天治疗前后的对比,得出一个规律,即:患者前来就诊时都是右侧血压高于左侧血压,因此,在我们的就诊记录簿上就将右侧血压的测量放在前面,左侧血压的测量放在后面,形成了这样一种公式,即用测量到的右侧血压数值减去测得的左侧血压数值,得出的数值就是反差值,当反差值越来越小时,患者的病情就越来越轻,反之,则患者的病情则重。从一九八二年至今,我们一直坚持双血压的测量和临床观察,对很多外国患者, 我们也从中国中医学的角度对双血压的临床实践及其实用性做过详细的自检、自查方法的介绍,这些患者和家属都感到神奇,对其简单、快捷的方式表示赞赏。正是双侧血压的压差大小这个规律,可以证实,同时在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治疗。
在临床和教学中我们有正常的血压数值和生理性左侧血压高于右侧血压的导师之说,(心位于胸腔的左侧),双侧血压的压差这一新的发现促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结果, 均未发现有此双血压测量与压差的学说及论述。为此,我们将双血压的测量与压差及其临床应用作为”巧式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结合我们的”五行妙灵丸”作为我们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科研课题,加以不断观察和总结。
使用双侧血压的患者,从我院康复出院后到当地医院复查时,都得不到双侧血压的观察和检测,因为,无论到那个医院或卫生所去测量血压时均遭到一个说法,胡闹!自古血压都只是测量一侧,没有两边都侧这一说,你们这是瞎闹!
鉴于此况,我们只能嘱咐患者家属进行自测,自行观察和监测. 二十多年来,凡是本院诊疗出院的患者均采用双侧血压测量,以压差大小为监测标准的自检手段。此种方法,已成为我们康复的标准之一, 出院医嘱的主要部分。同时,我们负责给患者培养一至两名家庭检测员,并帮助配备齐全血压表、听诊器等物品,让患者家属负责患者的监测和记录。此举,不但方便我们的回防,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只要患者的血压压差有变化,家属就能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根据其压差的大小给予指导或治疗, 并可对患者长期进行跟踪。
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探讨,让我们在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道路上,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独创出一条诊断简单,治疗快捷的新方法--“巧式疗法”。在配合我们独特的“五行妙灵丸”,让眼睛快要失明的老干部,远离痛苦走向健康!让脑血栓昏迷的病人很快苏醒,并站立起来,自行走回家去。经过”巧式疗法”治疗的患者基本上未有发生病情严重复发的现象。我们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最宝贵的经验是:经“巧式疗法”治疗服用“五行妙灵丸”的患者,只要病理血压转复为生理血压经一个月不再反转时旧症不再复发,即可定为康复。
我们经过大量的病例观察、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探索,经实践证实经过早期对高血压的正确处理,分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除心脑血管病康复后,奇迹般的发现多年的高血压病也在几个月的分期治疗中痊愈了。其中大部分的患者可以达到停服降血压药的程度,为此,我们将会在大量病例中寻找规律, 发现亮点, 勇于创新, 开拓进取!
“巧式疗法”双血压的测量方法与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判断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讲的就是以预防为主,从预防疾病方面着手, 不要等到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为中医治未病开拓了先河。
“巧式疗法”及其双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早期心脑血管病的判断,就是遵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达到提前诊断,提前发现,及早预防,对症治疗的的目的,其双血压的测量方法也是为早发现,早治疗采取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我们经过40余年的临床观查和实践,大量的病例对比,尤其近10多年来的临床验证和回访,实践证明“巧式疗法”及其双血压的测量手段与早期心脑血管病的判断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起到了行之有效的,决定性的预期效果。
“巧式疗法”将双血压的测量手段确定为三个阶段, 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 总结归纳为:
1.左右血压病理性反差在10-20mmHg时,病人处于发病初始阶段;
2.左右血压病理性反差在20-40mmHg时,病人处于发病前期阶段;
3.左右血压病理性反差在40-60mmHg时,病人处于发病期。
采用测量左右侧上肢血压,根据其病理性反差及其其它体征来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述病理性反差为“巧式疗法”命名的,为“巧式疗法”的组成部分,即右侧血压减去左侧血压的差数。其公式为:右侧血压数值-左侧血压数值=病理性血压反差数值。
第一阶段: 其表征压差为10-20, 为初始阶段
现代医学认为心脑血管病在发病的早期,表现为完全性、功能性疾病,即血压偏高是仅有的的改变。由于患者压力、精神过度紧张造成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导致交感神经中枢和血管兴奋中枢的长期兴奋使其形成了长期兴奋灶,引起全身小动脉的痉挛性收缩,继而导致血压的继续增高。
在这个时期,如果尽早发现和消除大脑的过度兴奋和解除全身小动脉的痉挛,即可阻断心脑血管病的发展,将心脑血管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中医认为脑中风病,是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引起正气亏虚,气血逆乱。阴平阳秘则不病。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则无恙。胀满,纳差,多梦, 胃不和则睡不安,脾胃功能受损、升降失和,为脏腑功能紊乱期。
第二阶段: 其表征压差为20-40, 为发病前期阶段
本阶段患者的基本体征呈三种类型:
1.气血亏虚型:久病气血亏损,阴阳失调,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脑脉失养:
2.心脾两虚型: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白,四肢发沉无力、脉象缓弱等症;
3.肝肾阴虚型:失眠健忘,注意力难以集中,口干舌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无力,便秘、经少甚至经闭,心烦易怒等症;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此期双脉比对,右脉明显强于左脉。脉象呈玄细数,舌苔红或紫红,苔少无华;
第三阶段: 其表征压差为40-60, 为发病期阶段
本阶段患者的基本体征呈五种类型:
1.气血两亏、血瘀阻络: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头痛眩晕、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视物昏花,甚则晕厥、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肢体麻木,四肢无力、身体沉重、行走艰难、口角流涎,骤然内风旋动,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患者此时右脉强于左脉,两脉均弱,或左侧无脉;
2.脾失健运、痰湿壅堵:脾失健运,过食肥甘厚味,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生化无缘。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克伐脾土,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气血逆乱,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扰蒙闭清窍;
3.肝郁化火、肝阳暴亢:阴虚阳亢,阴不制阳,痰郁互结,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积损正衰,气血郁结,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口舌歪斜,舌强语赛,烦躁易怒,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躁扰不宁,呃逆呕吐,有时突然抽搐,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左脉弦或细弦数;右脉弦而大数。
4.俯实痰热、风痰上扰:忧思恼怒、饮酒饱食、胸腹胀满,痰湿壅盛,痰热内蕴,便干便秘,口舌歪斜,舌强语赛,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头晕目眩,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5.脑脉失养、蒙闭清窍: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多急性起病,伴有头痛、眩晕、呕吐、烦躁、抽搐、痰多、呃逆、流涎、手足厥冷,神志恍惚、甚至昏迷,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二便失禁或不通、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象可表现为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或红绛,舌有瘀点、瘀斑;舌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滑数。
心脑血管疾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上盛下虚。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当情志相击或七情所伤、可引发急性起病,突然昏仆、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病症。经多年来的病例总结发现在第三阶段压差40-60时,总体上患者均有相应的体征,发病率在70%,但也存在少数有体征而未发病的个例。
运用“巧式疗法”的独到的诊疗方式及检测手段,以及独家 “五行妙灵丸”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巧式疗法”应用双血压的测量方法,在临床中发挥了其简便、快捷的有效作用,给患者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普查、自检心脑血管疾病做出了贡献!
(本文作者《双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早期心脑血管病的判断》的系列专题文章可在cf-98.com网站“特效医术”栏目中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