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老兵”的九年特殊教育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陈卓琼2022-09-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13年9月1日,是江西省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开办的日子。这一天,有着16年教龄的蒙芳遇见了太多未知和挑战:迎面而来的学生有坐轮椅的、朝她吐口水的、不会说话的、多动

2013年9月1日,是江西省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开办的日子。这一天,有着16年教龄的蒙芳遇见了太多未知和挑战:迎面而来的学生有坐轮椅的、朝她吐口水的、不会说话的、多动的……52张面孔,几乎一人一个样儿,“天呐,该怎么教啊?”。

1978年出生的蒙芳做过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村小校长,创办这所特教学校前,她已是县城知名小学上犹二小最年轻的副校长。一线丰富的教学经历,这次却没能带给她底气。

拓荒

2012年,县里开始筹办特殊教育学校,县教育局领导找来蒙芳谈话,希望她能出任校长。蒙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蒙芳读的是普通师范专业,在特殊教育领域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不同的岗位我都经历过了,当时就是想挑战不可能。” 建校筹备时,身边的朋友都不看好她的发展前景,那时特教学校还没被社会认可,不少人觉得去特教学校工作就像去福利院照看残疾孩子一样,不会有教学压力,只有蒙芳知道这其中的艰难。

当时学校的附属工程仍在建设中,蒙芳第一次跟包工头打交道,学着盯工程进度;为了尽快拿到学校开办所需的资产评估报告,她一个上午来来回回跑了5趟事务所;采购学校硬件,蒙芳做预算,货比三家,砍价也是那时候学会的。

更大的挫败感来源于教师招录工作,“第一年,招两个老师只来了一个;第二年,招三个来了两个。”蒙芳找到教育局人事股翻看了全县教师的花名册,给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逐一打电话动员。县教育局也特事特办,开了绿灯,乡镇教师来特教学校任教,只需递交申请,不用参加考试。即便这样,5个老师也只来了两个。

加上2名代课老师,校长、教师8人开校办学。蒙芳向县残联要了适龄儿童名单,还去了普通学校摸底,几人逐一电话告知家长特教学校开办了,希望他们能送孩子来学校上学。

有家长接到电话后生气地质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的,我的孩子为什么要送到你这儿来?”蒙芳理解这些家长,“他们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也还不了解我们特教学校。”蒙芳意识到,要改变大众观念,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80多个预报名的孩子,最后只招了52个,分别进入低、中、高3个年级就读。

  学校开办之初,硬件设施薄弱,校园文化更像一张白纸。蒙芳领着教师们一连几天一锄一镐地去校门口的小山坡上挖土,再运回学校填进花圃里,种上茶苗。

一台晚会

更为棘手的是资金难题。蒙芳想到办一场晚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管认不认识,蒙芳一家家上门邀请,“我们前后跑了一个多月时间,对于机关单位,我是一定要见到主要领导。”

2014年5月18日,是学校开办后迎来的首个全国助残日。这天夜晚,上犹县茗馨广场舞台周围挤满了人,100多位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工作人员坐在台下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望向舞台。

手指操、舞蹈、情景剧……8个老师、52个学生用了一学期时间精心准备了7个节目,包括蒙芳在内,老师和孩子都是第一次登台表演。从舞台效果上看,这场演出算不上完美,手指操表演中,孩子们常常找不到自己的站位,蒙芳干脆就让他们搬个桌子、凳子,坐在那儿表演;即便是排练了很多次,孩子们的舞蹈动作也做不到整齐划一。

晚会的反响却异常热烈,总计8万余元的爱心捐款全部投入到了学校的设施建设。此后,每年助残日,学校都坚持举办公益演出,邀请爱心企业、个人等来现场观看。通过这场晚会,蒙芳想告诉当地的所有人,“这群特殊的孩子除了可以上台表演,还能做很多事,他们也是有用之才。”

9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到了200余万元的捐资捐物,建起了风雨连廊、录播教室、食育工作坊、酒店情景室等,更好满足了特校学生教育教学、特长发展、康复训练及职业培训的需要。

怎么办特教校

为了尽快找到一条专业化、特色化的办学路子,蒙芳把学校所有老师都派出去培训学习,还特意叮嘱她们,多看、多听、多问,多交朋友,希望她们替自己弄明白:“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教这些孩子”。

老师们学了一轮回来后对着她一番感叹,哪所学校硬件设施多么高大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多么好、教师们课上的多么专业等等,却唯独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或许是老师们太过年轻,没能站在学校层面思考问题。”蒙芳决定自己去学。两年里,她到过洛阳、乐山、厦门、南京等地,哪里有相关的讲座、培训,她就往哪里跑。

一次讲座上,蒙芳向专家倒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焦虑,这位专家听后对她说,“你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很多学校都曾经面临过。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基于你现有的条件,做你可以做的事。”

回校后,蒙芳尝试和焦虑和解,她不再频繁外出,而是悄悄关注了几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公众号和官网,看看人家都在干什么,还去了不少QQ群潜水,并思考拟定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

特殊教育尤其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无论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还是中职教育,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会上课、懂康复、有特长,还得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学校13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案,得去研究他。”蒙芳鼓励老师们用攻克课题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这位教育“老兵”还制定了梯度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孩子情况,把他们培养成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技能、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三能”培养。

孩子们的生活技能课不只局限于教室,用蒙芳的话说,在他们一进校门打招呼,就是课堂了。喝水、刷牙、洗衣服、叠被子、升旗、站队、做操等生活小技能,生活老师看到了会教,老师看到了会教,高年级孩子看到了会教,教官看到了会教,保安人员看到了也会教,不大的校园里,“处处是课堂,时时可教学,人人是老师。”

孩子们还能在学校体验劳动的感觉。楼道、楼梯、厨房、宿舍都设有劳动体验岗,孩子们通过劳动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奖励,一个月后就能兑换奖品。

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技能大赛,孩子们无论年纪大小,一个不落全部参赛。低年级的孩子剥个鸡蛋、系个鞋带,中年级的孩子则挑战难度系数更高的叠被子、晾衣服,高年级孩子比拼的项目更有技术含量,如炒菜、园艺等。大赛成绩既用于考核老师,也会被记入孩子们的综合测评。

向学前和职教两端发力

“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 早早地写进了这所特教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蒙芳希望,走出校园后,这群特殊的孩子能更好地被社会接纳,过上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2019年,学校教务处跟踪调查了43位毕业生,结果发现,只有23%的孩子就业,9%的孩子成家,大部分孩子在学校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后,又宅在了家里。毕业班学生家长会上,几乎所有家长都渴望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一些孩子其实能力不错,因为没能继续学习、就业渠道窄、年龄小等原因,毕业后没能得到好的安置。”蒙芳想着,能不能多送孩子们一程,让他们初中毕业后留校再学三年。

萌生了开办“中专班”的想法,蒙芳当即协同县工商联一道调研、走访了全县所有的工业园和工厂,发掘岗位资源。从办学资质来看,特教学校提供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服务,没有继续办中职的职能,加上当时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这一想法无奈搁置。

2021年,县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专门就此事开了调度会。蒙芳很快与上犹中等专业学校就联合办学一事达成一致。这年9月,借助上犹中专的资质和师资,志坚中专班顺利开办,首批13名孩子入班就读,系统性地学习了烘焙、酒店管理、园艺、汽车美容等专业知识。

一些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因身体原因没能入校就读,2014年9月,蒙芳启动“爱与责任的延续”工程,在校内成立了8个送教小组,与学校老师们一起走山路、过溪涧,奔赴全县14个乡镇给这些孩子送教。

“刚开始送教,老师们可委屈了,吃过不少闭门羹,一些路段车子过不去,就找根木棍把牛奶、水果、文具一类的东西徒手挑过去。”蒙芳记得,为了撬开家长心门,老师们想过不少办法。

9年,这支队伍编制了送教上门校本教材,开发了配套课件和教案,形成了“三定三查”(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查经费、查档案、查成效——记者注)本土化送教模式,累计送教4800余人次。

这一年,蒙芳还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智力残疾幼儿康复部,先后免费为百余名0至7岁智力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康复训练。

“我们用了9年时间替孩子们打通了学前到中职的路,在赣南大地上率先实现了特殊教育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两端延伸。” 几天前,蒙芳入选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她坦言,在特殊教育战线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替孩子们寻找、挖掘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邀请用人单位来学校办招聘会;帮培智孩子实现集中就业;打造一支研究型的“四特”教师团队;加紧制定学校下一个五年发展提升计划。

(编辑:映雪)



一位教育“老兵”的九年特殊教育路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