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节日与节气 《我的节节》让传统文化年轻

  来源:中国青年报陈鼎2022-06-2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22年的第一天,青春国潮微综艺节目《我的节节·元旦篇》正式于中国青年报“温暖的BaoBao”可视化栏目上线。新颖、年轻化的节目形式与“干货满满”的内容迅速引起大量年轻

2022年的第一天,青春国潮微综艺节目《我的节节·元旦篇》正式于中国青年报“温暖的BaoBao”可视化栏目上线。新颖、年轻化的节目形式与“干货满满”的内容迅速引起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用心”“有趣”“知识点”成了节目“评论区”里的关键词。在这之后,春节、惊蛰、清明、五四、夏至……每逢重要节日与节气,《我的节节》都如约而至,为观众带来一场场关于节日文化的趣谈。那么,《我的节节》究竟如何让传统文化“变得”如此年轻?这档节目对年轻人又意味着什么?

  一档节目首先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而《我的节节》的主创团队认为,这个名字不仅要“响亮”,还要有“梗”。“节节”两个字在节目海报中被标注了拼音,第二个“节”为轻音,若读出来,对方言熟悉的观众也许会会心一笑,这便是《我的节节》玩的第一个“梗”。而“玩梗”正是这档节目向年轻人贴近的一个重要尝试。

  “玩梗”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创作方式。例如在《我的节节·元旦篇》中,主持人“吐槽”每当跨年的时候,“朋友圈”就变成了大型的祈福现场,大家都在努力用最美的图和最精彩的文案吸引着最多的“赞”;又如在《我的节节·夏至篇》中,主持人用“在这一天,我想你的日子最长,梦你的日子最短”引出夏至主题。在《我的节节》的剧本创作中,主创团队坚持将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语言或“梗”引入台词,使得节目整体语言风格更加诙谐、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让年轻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自然而舒适地进入“剧情”,跟随节目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与趣味。

  有了适合的语言风格,接下来就要有充实的内容。作为一档讲述节日和节气的节目,《我的节节》首先自然要讲明白一个节日或节气。而这种“讲明白”是多维度的,除了解析节日或节气的起源和历史,还要引出与其相对应的各地民俗、饮食文化、养生指南等。幕后,主创团队对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采访,再将内容进行“翻译”,写进台词,最终呈现给观众实用而通俗易懂的知识“干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此外,节目还引入了大量道具,如“九九消寒图”、年画、笔墨纸砚、老照片等,让“口播”的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我的节节》以演播室为主要拍摄场地,然而这个以90后为主的主创团队深知,场景的切换可以极大地提升年轻观众对于节目的新鲜感与期待程度,于是,《我的节节》“走出”了演播室。在《我的节节·惊蛰篇》中,嘉宾主持人来到北京北海公园寻找“龙之九子”,殿檐下、石碑上、香炉底、钟楼内,“龙之九子”一一现身,观众在聆听中国龙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古建筑之美尽收眼底。在《我的节节·清明篇》中,节目组的镜头对准了“非遗”传承人炒茶的炒锅,茶叶上下翻飞,观之便仿佛已能嗅到茶香。而在《我的节节·五四篇》中,节目组又来到北京《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拍摄取景,带领观众回到“觉醒年代”,重温先辈们的革命热情。

  如此还是不够。《我的节节》没有拘泥于对于节日和节气本身的挖掘,而是将内容延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探讨节日与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将人文话题“进行到底”。在《我的节节·春节篇》中,节目对“过年时你最不愿意和家人聊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利用街头采访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入镜”,分享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让那些或无奈或温暖的故事直击观众的内心,引发观众对于家庭、沟通、择业等话题的思考。节目还将镜头转向不能回家过年的“共青团号”动车乘务组成员,记录了他们与乘客在列车上过年的温馨画面,将他们最想对家人说的话通过节目传递出去。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青少年是重要力量,学校是重要阵地。《我的节节》主创团队为学校开辟了专门板块,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中的优秀节目,特别是校园中的青少年在各个节日和节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展示融入节目。徐州工程学院的留学生舞龙表演、滁州学院的凤阳花鼓、瑞金第二中学的采茶戏……一个个青春活泼的身影将传统文化演绎得年轻而时尚。

  “说故事里的节日(气),聊节日(气)里的故事。”这是《我的节节》每期在开场时主持人说的第一句话,也是节目的初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话题,而将内容做细、做精、做得贴近青年则需要花心思、磨创意、抓细节。《我的节节》便是传统文化主题内容的一次守正创新,同时也是年轻的内容创作者向年轻观众递出的一封满载诚意的邀请函,邀请他们走进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世界。

(编辑:月儿)


趣说节日与节气 《我的节节》让传统文化年轻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