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记者 靳新国2021-11-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21年11月13日,由中国管理科学院碳氢科技研究院、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夏食无忧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中民农业集团共同发起主办的“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本网讯 (摄影记者 靳新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人有责、关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2021年11月13日,由中国管理科学院碳氢科技研究院、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夏食无忧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中民农业集团共同发起主办的“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华夏食无忧创始投资人黄凯宸女士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入手,深度阐释了食品安全所依赖的核心要素——农业产业,再从华夏食无忧助力乡村振兴大战略展开,打造农产大融合与无忧生态高质量循环体系为突破口,理顺产业链条的同时,赋能特色农业产业升级。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碳氢科技研究院院长、碳氢核肥研发人高光林先生为到会的四百多名与会者详细讲解了碳氢核肥“碳中和”技术,二氧化碳是地球上一切植物的惟一营养来源。碳氢核肥“碳中和”项目的核心技术创新点在于在把空气中富裕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在不用化肥、化学农药的前提下,通过向农作物喷洒碳氢核肥就能做到增质增产,还能阻碍病虫害的繁殖生长,达到低投、高产、优质的预期,真正实现粮食、食品、蔬菜、瓜果等食品无农药残留。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作物不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粮食食品安全就从源头得到了保障。农业部大量检验检疫报告显示,碳氢粮食、碳氢蔬菜、碳氢林果、碳氢药材、碳氢经济作物、碳氢水产,不仅安全指标完全超过中国绿色食品标准,而且大大超过了“欧盟有机食品标准”。欧盟有机食品标准规定的允许检验出化肥、农药残留,在碳氢食品中95%以上达到“零检出”。全国多地碳氢核肥用户已用一个又一个数据证明了使用碳氢核肥的粮食、蔬菜、瓜果、茶叶等均能达到纯绿色原生态品质,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农业种植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活动现场,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夏食无忧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中民农业集团三方签署了战略合作书。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据悉,此次活动旨在为打造健康食安战略、碳氢无忧进千县,和超级渠道大推进的扎实落地。践行“舌尖安全、食安无忧”的企业担当与义务,从产业链到渠道、再到田间种植,科学施肥,解决三农问题痛点,助力乡村振兴,将绿色新型、增质增产的碳氢核肥技术与先进的种植经验送到农民手中,指导并从农业源头进行健康食品落地发展,将高产、安全与健康播撒到万千农田中。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11月14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碳氢科技研究院院长、碳氢核肥研发人高光林、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赵地、碳氢核肥贵州服务中心吴维恭等一行到丹寨县兴仁镇摆泥村碳氢核肥柑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科学技术指导。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高光林院长与柑桔种植户就使用碳氢核肥前后柑橘变化现场做了问答。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11月15日上午,高光林院长等又到遵义湄潭县万苗茶园实地考察,认真观看了使用碳氢核肥后的茶叶长势,并与茶农做了交流。用碳氢核肥技术收获的茶叶经过国家技术鉴定,其品质已达到欧标水准。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同日上午10点,高光林院长为湄潭县茶农做了一场碳氢核肥技术普及报告会。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编辑:欣果)



“碳氢无忧进千县 安全食品进万家”在贵州凯里启动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