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公交幸福一座城

  来源:新华网2016-07-2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许昌,公交幸福一座城

图为许昌市整装待发的各种型号公交车。新华网 张道营 摄

图为位于许昌市零距离换乘中心的客运站。新华网 张道营 摄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张道营)盛夏的汉魏故都许昌草木葱翠,繁花吐蕊,一辆辆崭新的公交车穿行在大街小巷,为夏日出行的民众提供着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出行问题越来越成为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许昌正向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出发,遵循“政府主导、行业主责、企业主管、社会共建”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走出了一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公共交通发展新路子。

  完善公交系统 便利居民出行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许昌市的用地空间近年来不断优化,新城区的超前规划让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有机融合,大大便利了居民的出行。然而,老城区一些背街小巷因街道较窄,离主干道较远,居民出行需求一度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公交优先”战略的指引下,许昌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公交改造作出了详细规划。

  记者在33路公交车上遇到了出门办事的张阿姨,她说现在的公交车方便又便宜,只要一块钱就可以随便坐。

  2004年从驻马店到许昌工作的汪老师则回忆了前些年乘坐公交车的窘况:人多又没有空调。而这位一见记者就“吐槽”公交车线路调整问题的高校老师,也对许昌公交近年来的发展加以热情“宣传”。她说,专门量身定制的小公交车很适合在小巷子开,低碳又环保,平时能不开车就不开车,在公交车上打个盹,幸福指数飙升。

  她甚至当起了许昌旅游的自发推广者,向记者推销起许昌的旅游景点。

  当小公交车在背街小巷穿行时,一批批旅客也从高铁许昌东站出站了。他们刚走出高铁站就到了零距离换乘中心,可以乘坐公交车到达市内各站,下了公交车又可以租一辆被昵称为“小绿”的公共自行车,准确到达目的地。

  许昌公交公司企管部经理郭振伟介绍,零距离换乘中心共有12条公交线路,运营公交车辆191台,每天发车814个班次。需要从市区和周边县区到零距离换乘中心的乘客,也可以选择公交车、出租车到达。

  记者现场了解到,为了让公交车长更充分地休息,更好地服务乘客,公交公司自2015年开始实行配餐制,每位车长只需三块钱就可以吃到配送的丰富午餐,每天有近百位公交车长在零距离换乘中心的配餐室就餐、休息。

  而万洲大都汇家居建材城的董事长张细勇对“公交优先”给城乡结合部带来的变化有着更切身的感受。许昌将5路公交车终点站延伸到该家居建材城以后,这里的客流量较以前增加了一成有余,并且为员工上下班及周边群众进出城提供了极大便利。作为许昌重点项目企业的负责人,张细勇告诉记者,发展公共交通确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投资环境。

  建设水上公交 打造城市新名片

  “一个城市一个家,公交出行你我他。许昌桃园三结义,司机乘客如兄弟……”一首《公交文明出行歌》道出了许昌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公元221年,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许昌也留下了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护城河,它不仅记录着许昌的兴衰与发展,更为许昌这座中原内陆城市带来了灵气。

  2013年以来,许昌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兴水“战役”,让许昌变成了清流处处的“水润之城”,“一城荷花四面柳”的中州盛景再现中原。数据显示,许昌已经建成了82公里长的环通生态水系,有6000多亩水面,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生态水系新格局。

  有了水的许昌人更想亲近水。2015年8月,许昌相关部门负责人考察了杭州、苏州、常州、南京等地的水上巴士客运模式及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今年3月16日许昌水上公交进行试运行,投入运营船舶16艘,在5.3公里的护城河沿岸,设置换乘枢纽,共规划设计7个水上公交停靠点,乘船全程时间约为55分钟。

  许昌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处处长张卫东告诉记者,水上公交刚开始试运行时,乘客队伍一直排到码头对岸,90多岁的老红军坐着轮椅也要到护城河上转一圈。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三国演义》120回有52回的故事发生或演绎在许昌。因此,许昌在护城河的堤岸上专门镶嵌了52块刻画着三国故事的石画像,为水上公交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意味。

  乘客坐在古色古香的水上公交里,欣赏着护城河两岸长势繁茂的垂柳、梧桐,再听上一段三国故事,确也怡然自得。

  据介绍,春秋东码头出售当日公交船票,3元一人,目前根据乘客人数情况采取按班次开船前十分钟售票和全天按班次定员敞开式两种售票方式,并将适时推出网上购票及预订包船等相关服务。

  许昌,这座因三国故事闻名天下的中原古都,正在发展公共交通的路上阔步前行,更多的许昌人也衷心地接受了“爱上许昌、爱上公交”的理念。


 

相关阅读: 许昌,公交车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