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参加“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保公益者任增颖

记者张添强2021-05-2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自从2000年开始,我开始遵循内心的需求,进入到环保公益的领域中来,一直在跟随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学习成长。20多年来,我在栉风沐雨,秉持信念,做一些力所能

坚决参加“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保公益者任增颖


自从2000年开始,我开始遵循内心的需求,进入到环保公益的领域中来,一直在跟随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学习成长。

20多年来,我在栉风沐雨,秉持信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5年,新《环境法》出台之后,国家在环境生态方面的执法力度加大,随后中央环保督查制度正式开启。这些进程,让我对中国的环境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参与到这场超越历史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来。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是我用心聆听了30多年的歌。我愿意把这首歌融进我的生命里,永远吟唱,永远铭刻在心中。

能够生长在中国,我感觉到无比的荣幸。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

在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集中体现在“八个坚持”: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这是我未来20年应该继续参与的环保事业。尤其是海洋生态保护,是我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参与的方式,仍然是继续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合作,立足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和宣教,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特长,把海洋生态修复、滨海湿地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前进。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国家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指明应对环境挑战、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合作之道。

主席的治国方针,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的源动力,同时也是我战胜各种现实困难的法宝。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由衷地为中国感到自豪和骄傲。那些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各个主管部门正在齐心协力,逐步把全国的环境目标落实,逐步规范产业结构,正在大步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已经正式在实施,《黄河保护立法草案(征集意见稿)》也已经公示。我们国家正在逐步用法治规范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中华儿女们正在共筑中国梦。

实践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整的。中国已经提前并超额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保持着可观的增长,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经验给世界以启迪。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时间,需要循序渐进,我一直充满希望的期待着,践行着。

今天,我要告诉全世界,我的后台一直是中国。

此时此刻,我愿意再度高歌: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主席4月22日,在峰会上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

主席说,“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开展的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世界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之时,中国重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我充满信心!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未来,我充满希望!未来,我会继续参与到“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系列进程中,以赤子之心,用力所能及的行动来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这就是我,一个环保爱好者在2021年65世界环境日来临之前的环保宣言!

环保公益者任增颖于2021年5月22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

(编辑:土火)

坚决参加“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保公益者任增颖


 

相关阅读: 环保公益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