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债主希望随时联系欠款人索要钱款,而海淀法院执行局近日办理的一起案件,债主却“拉黑”了欠款人——原来,这背后是一件破碎的“爱情故事”。
2019年初,已婚的“70后”女子张丽(化名)为了寻找“真爱”,通过某陌生人社交软件认识了小自己几岁的自由职业者李伟(化名),李伟虚构北京户口获取张丽的信任后,二人开始交往。2019年底,李伟称亲戚车祸急需用钱,自己的钱被股票套牢,于是向张丽借了1.5万元并承诺一个月内归还。后来,二人感情生变,李伟也一直没有还钱,因李伟的经常居住地为海淀区,张丽向海淀法院提起诉讼。
因标的额较小、法律关系简单,海淀法院采取简易程序审理此案。庭审中,面对张丽提交的支付宝转账记录,李伟辩称这笔钱是当初张丽因担忧离婚时财产分割说不清而向其借的现金,但李伟未提供任何证据。因此,法院判决李伟偿还张丽1.5万元并支付利息。
判决生效后,李伟拒不履行,张丽便申请强制执行。执行立案后,法院进行了财产查询,发现李伟名下银行卡虽有不少,但卡内余额却不足一元,发出的执行通知书和财产报告令也没有回音,因此,法院对李伟采取了限制高消费措施。
被“限高”后,李伟才主动联系法院,希望法院解除其限制高消费措施并请求法院向张丽转达两个想法:一是自己对张丽仍余情未泯,二是能不能少还一点钱。法官告知李伟,其二人的感情纠葛不是本案的执行范围,李伟如想少还些钱需要征求张丽的同意。这时,李伟才向法官说明:自己因为多次纠缠张丽而被“拉黑”。
债主居然“拉黑”债务人,这在执行案件中实属罕见,于是法官联系了张丽,向其说明了暂时查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并转达了李伟希望少给点钱就结案的意愿。张丽先是接受了这一方案,但几个小时后,张丽又打来电话表示,因为李伟三番五次纠缠,给自己带来了严重伤害,要求李伟必须全额履行本金、利息、迟延履行滞纳金等,哪怕暂时无财产可供执行,也要让李伟一直被限制高消费。
到了第二天,事情又发生反转,张丽再次打来电话说,李伟居然为了一千元上自己家求情去了。为摆脱李伟的纠缠,张丽表示可以接受李伟提出的方案并写了附条件的结案说明,要求李伟在24小时内支付1.4万元。
执行法官立刻联系了李伟,大约十几个小时后的半夜11时许,李伟发来信息说自己已经给张丽转账,请求法院解除其限制高消费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陌生人沟通的社交软件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但匿名社交软件的用户难免鱼龙混杂,这些年更不乏因社交软件结识所谓“良人”而被骗财骗色的案件。法官提醒大家,企图通过匿名社交软件去寻求“真爱”,好比把一片真心投向未知,得到的不一定是“真爱”,还可能是精神伤害和财产损失。
(编辑: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