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先人是我们的核心文化之一,古时候上到帝王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把孝道放在自己为人处世的第一位,而祭祀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很多繁琐的宗族祭祀流程已经消失了,家谱也已式微,但在清明、冬至等节气,还是保留着最基本的祭祖习俗。
有人说长辈们去祭祖不但要扫墓烧纸,还会和已经逝去的人说说话,这是一种迷信。其实不然,如孔子所说:“祭神,如神在。”通过祭祀让怀念死者的人感受到他还在,虽然都清楚这世界根本没有鬼神,但这是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如西方的祈祷一样,它不仅不是文化陋习,还是我们特有的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死亡,是个痛苦的过程,而活着的人,生活也充满了压力,烧纸和上坟更像是通过一种“媒介”来激励自己,为失落的安全感找一份寄托。一方面源于对故人的不舍与思念,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情感宣泄。
如今城里的墓地大多都是统一的公墓,而农村还保留着传统的墓葬形式,很多都是一个家族的先人葬在一处,而那些墓碑上面,除了刻着名讳、生忌年月和子孙后代情况等,更有一些文字不仅年轻人,连老一辈的人都看不懂了。
传统的刻碑匠人除了在上面刻下墓主人名讳等主要信息,还会使用“故、先、显、考、妣”等特殊字眼,如“故先妣”、“故先考”、“故显考”等,这些文字可不要解读错了,它们有着各自的礼仪习俗要求。
首先“故”很好理解,就是已故的意思,我们的文化中,“死”是个隐讳的字眼,祖先便用“故”来代替。而“考”和“妣”分别指代父母,《尔雅》曰:父为考,母为妣。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指的是如死了父母那样悲痛。
墓碑上写的“先考”和“先妣”分别代表亡故的父亲和母亲,“先”和“显”虽语音相同,但意义却大不同。它们都是亡故的意思,而“显”更代表一种尊称,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但“显”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用。
如果父母其中一人去世,那么就会用“先”字,如果父母均已经去世了,立碑的时候才会用“显”字。另一种情况是去世时还没有抱孙,就只能用“先”字,待到长孙出世,便可加上“显祖考、显祖妣”表示爷爷奶奶辈分。
再往上的辈分,则用“曾祖考、妣”和“高祖考、妣”等等,因为从字面来看,“故”、“先”和“显”的意思都重复了,所以现代有些墓碑会直接省去“故”字,而严守传统的人,则必须在已逝去的人墓碑加上“故”字。
因为在过去,古人为父母立功德碑、刻庙宇、菩萨供养人碑等情况,“显考”和“显妣”无论是否在世都可用,为了把在世与去世的人区分开来,所以“故”字是必不可少的。
还有墓碑上文字的颜色,如被描成红色,则代表人还健在。古时清明节的习俗很多,插柳、斗鸡、蹴鞠、荡秋千等等,现在都简化了,但一些基本的礼节和文字含义还是要搞明白。
(编辑: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