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来人口三年负增长,常住人口两连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12-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今日,《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9)》发布。蓝皮书利用北京市统计局、民政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和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资料,结合作者自身调查研究,对北京市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


今日,《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9)》发布。蓝皮书利用北京市统计局、民政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和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资料,结合作者自身调查研究,对北京市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

该蓝皮书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

外来人口三年负增长,常住人口呈现“两连降”

蓝皮书指出,2015年以来,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规模不断下降,2015年为822.6万人,2016年为807.5万人、2017年为794.3万人,2018年为764.6万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较上一年分别下降1.84%、1.63%和3.74%,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

伴随着外来人口规模的缩减,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呈现“两连降”,2017年、201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总量分别为2170.7万人、2154.2万人,比上一年分别下降0.10%和0.76%。

总的来说,北京市在控制人口规模、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完成“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少儿人口

蓝皮书指出,2010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岁至14岁少儿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北京市0岁至14岁常住少儿人口比重为10.52%,相比2010年增长1.9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2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比重达11.21%,相比2010年增长2.5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3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少儿人口。

随着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2018年北京市总人口抚养比达到27.75%,相比2010年增长6.81个百分点。 由于2016年以来出生人口开始下降,老年人口规模快速上升是总抚养比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制定科学的公共服务政策对人口结构进行调节,是北京市现在和未来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平均预期寿命和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2.2岁,相比2010年增长2.0岁,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水平;2018年北京市六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38.88%,相比2010年增长6.04个百分点。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北京市借助其优质的医疗和教育等公共资源优势,人口质量红利进一步提高,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副中心人口承接效应显现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对于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发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人口规模上看,2018年通州区常住人口157.8万人,比2015年的137.8万增长20万,去年增长7.0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65.7万人,比2015年的55.9万增长9.8万人;从人口密度上来看,2018年通州区常住人口密度达到1741人/平方公里,相比2015年增长14.46%,相比2010年增长33.21%。此外,2017年通州区用电量达到60.6亿千瓦时,相比2015年增长16.68%;从业人员为22.8万人,相比2015年增长0.50%,通州区城市副中心的人口承接效应正在显现。

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不断推进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势头良好,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成效。

从人口规模上看,2018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达1127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8%,相比2015年增长127.7万人,增长1.15%;其中,河北、天津分别增长131.4万人、12.6万人,增长幅度为1.78%和0.81%,北京减少16.3万人,下降0.75%。从人口密度上看,2018年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达523人/平方公里,相比2015年增长1.39%;其中,河北涨幅最大,达到2.03%。

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促进了京津冀三地经济协同健康发展,区域一体化正在有序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编辑:鑫果)


北京外来人口三年负增长,常住人口两连降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