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湖的迷惑
十一长假,我决定出去玩,于是选择了南方的杭州。杭州西湖天下闻名,几次路过,都没停下来看一看,趁着这个节日没事,便定下决心要去看一看西湖,看一看围绕那一潭秀水的传说。
有人说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此话在美丽的西湖同样得到印证。我站在断桥的桥头上,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寻找许仙送伞那份古典爱情的温情与浪漫。此时的断桥没有任何浪漫可言,它那原本积淀了千年的古典情怀已被万千双来来往往的鞋脚踩踏得无影无踪,空气中惟一能捕捉到的,就是一股浓浓的臭汗味。当然,雷峰塔也不再是传说中的塔,坐着电梯来到塔下,给人的是一种滑稽与幽默。这种滑稽具有深深的现代气息。因为新塔压着早已倒毁的旧塔,金色的光芒真像佛光闪烁。更主要的是,密密麻麻的人流,在这闪烁的金色佛光里微笑——我对这微笑作了两种解释:一是,他们为白娘子的解放祝福;二是,白娘子仍然压在塔下,但他们并不关心那美丽的爱情,他们只是踩着这座因镇压白娘子而建立的塔,步步登高,开怀畅游。我更确信第二种解释。因为导游告诉我说:“西湖人不会让白娘子出来的,如果她出来了,这个塔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没有了这个塔,谁还会到这儿来旅游?没人来旅游,我们靠什么挣钱?” 导游的坦诚引来了一片笑声。我相信这笑声在一轮又一轮游客中都会响起。
雷峰塔不远处是岳王庙。猛不丁从暄闹的雷峰塔来到清寂的岳王庙,有些不太适应。岳王庙里几乎没人。只有岳飞和他儿子岳云的两座大坟孤独地静卧着。当然,还有跪在坟前的四个奸贼,以及那幅著名的联子:“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
这与在灵隐寺里排队烧香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雷峰塔里笑逐颜开的游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从不烧香,但我立即决定要给岳飞烧一柱香,于是我去旁边的商店里买香,没有。店主告诉我说,因为从没人给岳王庙烧香,所以这儿的商店都不卖香。接着店主抱怨说:“游客大都不到这儿来,我们的生意十分清淡。”
我默默地站在岳飞的坟前,有许多感触。但不知从何说起。我问身边的导游:“人们为什么不来看岳飞?”
导游一笑:“有什么好看的,一座坟,游客忌讳。再说,这只不过是一座衣冠冢。”
我说:“这个人的背上背着四个字:精忠报国。”
导游说出的一番话却独具哲理:“别要求大家都做岳飞呀,你想想,大家都做岳飞,说明奸臣太多了。没有岳飞,说明国家没有奸臣,这不很好吗?”
我一时哑然。
2.周庄的气质
被称为江南第一水乡的周庄,去过的人都知道,有九百年的历史。跟周庄一起出名的当然还有“万三蹄”。游人一般都要买上二三只回来品尝。其实,万三蹄不过就是猪蹄。发明人就是名震江南的第一大财主沈万三。传说就是靠卖烧猪蹄起家发财。他之所以把猪蹄叫万三蹄,是因为怕犯皇帝朱元璋的姓讳。朱元璋来到沈万三家中,沈万三当然要拿出来招待皇上。但要说是猪蹄,那自然是要杀头的,所以当朱元璋问:“爱聊,这是一道什么菜?”沈万三慌忙伏地恭敬回答:“万三蹄。”
沈万三即使用自己的名字换了“猪蹄”,也拦不住朱元璋心中的决心。朱元璋吃了万三蹄,接下来进入了主题:“爱聊,你既为江南第一首富,连朕的国库也不如你……”
沈万三听到这话,早已跪倒在地,直叫皇上饶命。
朱元璋起身扶起沈万三,二人并肩站在堂上,朱元璋小声说:“兄弟,我求你了,帮我出资修一段长城如何?”
沈万三敢说半个不字吗?
沈万三修了,北方的万里长城中,至今还有一百里是沈万三掏钱修的。这本来是件好事,沈万三替朝廷分担忧愁,朱元璋理应为他加官进爵。可是,这个有情有义的大财主却没有政治心思,他看到长城修得如此宏伟壮丽,看到工人们十分辛苦,于是要犒劳大家,他站在城墙头上,举起一碗酒,大喊一声:“兄弟们,喝!”
沈万三的这一声大喊,使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逊色了。朱元璋说:“万三振臂一呼,好像当年的我呀。”
众人无语。第二天,沈万三人头落地。
沈万三在人头落地的那一刻,他一定明白,自己错了:第一,他不应该烧得一手好猪蹄,如果烧牛蹄或者羊蹄什么的,他不会有今天;第二,他既便是烧猪蹄,他别烧得那么好,他没有今天;第三,他就是烧得好,他别发财,他没有今天;第四,他发了财修了长城,他别站在城墙头上大呼小叫,他也不会有今天。
现在已找不到沈万三的坟墓,周庄的大小店子里几乎都卖着“万三蹄”。但站在沈万三的厅堂里,看着朱元璋坐过的那个座位,就想到一件事,沈万三还是没有明白,在朱元璋问“爱聊这是一道什么菜”时,其实就已经动了杀机。
突然想起有如今许多地方因为皇帝去过而自豪,而向游客隆重推出,但周庄的人们并不因为朱元璋来过而骄傲——却因为“万三蹄”而自豪着——这,才真正是周庄具有的九百年的气质。
3.张厅的木鼓墩
到周庄去旅游,除了沈万三的故事之外,在我的脑子里,就是那个位于张厅里极不起眼的木鼓墩。也许是因为不起眼,但当地人又觉得这个木鼓墩实在是他们先人的发明,所以就在这个木鼓墩的旁边特意写了一个牌子,说这个木鼓墩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
我看见这一句话,就觉得不服气,理由是,在我们老家的四合院里,这样的木鼓墩,随处可见,以至于我们根本不把它当回事,我们重新修建房子时,这样的木鼓墩就拿去当柴,用斧头劈了烧饭用。因为我们家乡过去盛产树木,所以修房子的时候,支垫柱头或是檀子的时候,都是用木头墩子,主要原因是木头墩子比石墩方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所以周庄的牌子上写“极为罕见”,我就觉得好笑。
我把这个问题与同行的朋友说起,他们都不相信,说真的吗?什么时候到你老家去看看。我说,怕是见不到了,因为现在大家都修洋楼,全部用水泥钢筋,所以不用木墩了,即使是想用,也找不到那么好的木头,山上的树木早在上个世纪大练钢铁时被砍光,林木至今尚未恢复元气。老屋拆下来的那些木鼓墩也早已当了柴烧。
我的话便引来了朋友的一顿大笑,说我一定是害了红眼病。
我没有害红眼病,但又拿不出我们家乡的木鼓墩来,只有垂头丧气。但我心中明白,我的家乡真的有很多这种东西,尽管它已成为历史,尽管我拿不出来,但它们确实存在过。
4.寒山寺的见识
寒山寺的名气大得已经没人敢写关于它的文章了。围绕寒山寺周围的那些碑文诗赋,的确已将寒山寺写绝了。我这里以寒山寺作题,并不是要写寒山寺,而是写我自己的孤陋寡闻。
在没有见到寒山寺之前,我一直以为,寒山寺是矗立在一座高高的山上,这座山叫寒山,所以这座寺叫寒山寺。也曾问一些朋友,朋友们的解释大都是,这座寺处在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地方,等等,几乎没有一个人说对。在我的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我就教她背那首著名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处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酿造的意境和气质总是让人心里升起一片浓浓的惆怅。
谁也没有想到,寒山寺,竟是一个名叫寒山的人修的寺,取名叫寒山寺。而且也并不在“高处不胜寒”的孤山上,而是位于苏州城中的运河边上,人烟稠密,生意兴隆,香火灼热——于是,我为自己身为井底之蛙而羞愧。
好在,这次到寒山寺去,我带上了孩子。我立即纠正我曾犯下的错误,并让女儿在实地对他父亲曾经三十年不得纠正的错误进行了校正。女儿顺利地背下那首诗,并清楚地知道,寒山寺是一个名叫寒山的人修造的,所以叫寒山寺。
从西湖到周庄,再到寒山寺,我想,中国旅游的兴盛,必定隐含着许多因果。
(本文刊发于《人民文学》2019年特刊,获第七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佳作奖)
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