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王红研、李月、李钰琦)2019年6月22日,由翰·艺术中心主办,北京钧天雅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翰墨絪缊——孙景年复笔书写作品鉴赏座谈会在北京市798艺术区翰·艺术中心举行,共同为众多艺术研究者提供了一场高端优雅的艺术盛宴。
本次座谈会由翰海公司经理李卫、戴泽之孙戴孟及孙景年的夫人许红女士策划。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晓霖,徐悲鸿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廖鸿华,廖鸿华夫人陈媛媛,势象空间董事长李大钧,势象空间副总经理冯宇,人民美术出版社沙海龙,中国原创艺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有晔,著名收藏家赵庆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周华斌教授及王英民先生,北京画院美术馆薛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丛涛,嘉德艺术中心马学东,嘉德艺术中心李伟,中国水彩姜道金,名画记编辑章成志,武汉美术馆张文博,鸿文书画院副院长李满龙,北京工美协会副秘书长以及北京非物质遗产磁州窑捏雕传承人孙大立,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钊,原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校长、书画家、北京市人大代表崔君旺,自由作家李明,315记者摄影家网“摄影家栏目”副主编孙建军等参加座谈会,到场媒体有315记者摄影家网、中华文教网、CCTV我爱你中华《商企汇》栏目组以及雅昌艺术网,同时雅昌艺术进行了现场直播。
笔与墨会,是为“絪緼”,“絪緼”不分,是为“涽沌”。这也是石涛画录中的一句话。第一:中国画主要是靠笔墨来表现的,笔与墨在画面上的配合,冲撞,纠缠,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来。所以石涛就把这些所产生的效果称之为絪緼。第二:笔为人用,非人为笔用,墨为人使,非人为墨使。孙景年先生的作品就是这样的。
活动当天,展示了孙景年先生近年来备受喜爱的书法力作。本次座谈会所展示的藏品,如《观沧海》《无欲则刚》《松间明月》及多幅书法作品,以及80年代的故宫油画作品。
会上,与会嘉宾对孙景年的书法作品展开讨论。分别从孙景年如何走出父辈荣誉的笼罩,艺术大师后人的艺术道路选择,复笔技法的当代性,孙景年书法技艺的创新和突破等几个方面出发,全方位的探讨了孙景年的作品以及书法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与会人员均对孙景年先生大胆尝试的精神表示赞赏。
于洋:“把笔法和墨法分开了,每一个字本身都带有笔和墨之间的抗衡。细笔细墨其实是最难的,因为真的很难摆脱那种从小的时候学习的书写的大方和帅气,这是对今天中国汉字的一种反思。孙先生把字还原了一种形象,这些作品就是象形文字,这是非常洋气的一种尝试。所以这次展览不仅是一个书画展,同时也是造型和观念上都有所突破的展览,也希望孙先生能够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更加去探索他自身的语言。”
王晓霖:“我觉得特别好,其实对于老艺术家的书法作品很难有什么突破,但是这个做到了。这些作品是厚积薄发。书画本是同源,父辈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的因素都对作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廖鸿华:“我觉得这些作品有一种感情在里面,看到这些我就想起了老一辈和景年对朋友的友谊,我觉得这种东西是超出这个艺术范围的。我们作为父辈的后代,能把这种友谊延续下去,这很难得,有后代能够在艺术上有发挥有创新,这是很不容易的。”
赵庆伟:“孙景年是用败笔在进行创作,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般在创作书法的过程中,都会尽量避免失败。但是他敢于做这样的事情,敢于创新。”
周华斌:“观沧海,有书有画,有墨有韵味,不管你是硬笔软笔还是复笔,我看得懂。执著,徐悲鸿纪念馆一直干到现在。硬笔书法和复笔书法,一做就是二十年。一个人只要认认真真的干上一件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就干这个,就能成。”
李大钧:“他作为艺术大家孙宗慰的儿子,他的艺术道路其实是非常有话题性的。这些作品传递出来的正是一种自由和独立的表达,不迎合,有一种文人气。”
丛涛:“中国古代讲书法的时候,我们一般分为雅书和俗书。其实我们要讨论孙先生的书法,首先要打破一个古代社会的标准,这样我们才能理解。”
沙海龙:“二十年都能够坚持用这种一浓一淡的方法写,那么我认为他内心是有一个能呼应的东西,引领他、去开发他创造力的力量。”
张文博:“8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讨论书法的继承性。孙景年先生每一个作品对文字内涵的延伸是很有意思的,四个字传递出的书意是引起我们思考的东西。”
孙大立:“他破了书法的传统,这些作品都是四个字的。他还把浓淡重新组合,这太难了。这种创新,对我来说达到一种震撼的程度。”
会后,83岁高龄的老先生王英民,为孙景年先生写了这样的话:“是字非字就是字,是画非画就是画。虚无缥缈见真异,烟云缭绕有仙境。虚实的结合,情与境的追求。高雅的艺术境界就是在似是而非之间具有深刻洞见的回答。”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孙原平:“祝贺景年大作隆重展出!字幅的风骨立意确实与众不同,跟当下流行的书法作品拉开了颇大的距离!尤其在放纵与求变的"度"上恰到好处的保留了文人的温雅情致以及"戏作"的潇洒浪漫——如书似画,书画本就同源嘛!我非常赞赏这种艺术的实验性和探索性。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众多艺术研究者对孙景年的作品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从人品和作品不同地角度表示了极大地认可,也对他二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精神进行了肯定。孙景年先生表示:本次座谈会对于他以后的创作将产生一定的启发。
(编辑:李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