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小说学会、惠城区委区政府、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惠州市东江书院主办的“中国小小说之乡”揭牌庆典暨“东江书院杯”粤港澳地区小小说大赛颁奖大会隆重举行。会上,惠城区获颁“中国小小说之乡”牌匾,系全国唯一。
惠州小小说创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吴义勤,代表中国小说学会向惠城区颁授“中国小小说之乡”牌匾。他表示,惠州市、惠城区小小说学会成立12年来,成绩斐然,已经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形成业界公认的“惠州小小说现象”。惠州先后有3人获得小小说领域最高奖“金麻雀奖”,涌现出许多文学新秀,开展了很多有声有色的活动,创办了“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和小小说大课堂,并与高校合作开展小小说创作研究。大课堂坚持上课3年多时间,授课形式多样,为惠州培养出一大批小小说作者。
“我们在对惠州市、惠城区小小说学会上报的材料进行反复研究和实地考察之后,认为惠城区已经具备‘中国小小说之乡’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决定把这块含金量很重的牌子授予惠城。”吴义勤说,这既是对惠城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的肯定,也是对惠州市、惠城区小小说作家的褒扬。希望惠城区成为“中国小小说之乡”后继续重视,舍得投入,倾力打造,使之成为惠城区、惠州市一块文化名片,让它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一颗文学明珠。
惠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翟树宇表示,“中国小小说之乡”的揭牌体现了中国作协和中国小说学会对惠城区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该区文化建设一项重大成果,对有效融合全区文化资源、不断擦亮惠城文化品牌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接下来,惠城区将不断擦亮“中国小小说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希望通过小小说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提高惠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由惠州市东江书院和广东省、惠州市小小说学会联合举办的“东江书院杯”粤港澳地区小小说大赛也在会上颁奖。据悉,大赛从去年8月24日开始征稿,至11月10日截止,共收到粤港澳地区应征稿件789篇,评出获奖作品50篇。
惠州3人获得小小说领域最高奖项
近年来,惠城区以建设国内一流中心城区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促进全区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小小说事业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喜人态势。
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介绍,惠州市、惠城区小小说学会先后成立12年来,小小说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享誉全国。如今,学会在册会员已发展到112人,会员累计发表作品万余篇,其中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和各种年度选本及金雀坊平台转载的作品近千篇,出版小小说作品集和小小说理论著作50多部,3人获得小小说领域最高奖——金麻雀奖,会员获得包括冰心儿童图书奖在内的各种奖项200多项,惠州小小说作家令外界刮目相看。《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先后发表评论家雷达、胡平、杨晓敏的文章,对惠州市小小说作家作品进行强力推介。惠城区已经成为岭南小小说重镇和全国小小说创作研究中心,形成业界公认的“惠州小小说现象”,成为惠州市一块闪亮的文化名片。
与此同时,惠州学院挂牌成立“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如“钟宣杯”全国优秀小小说双刊奖颁奖大会、全国小小说高端论坛、“丰湖杯”全国大学生小小说大赛、惠州市小小说10年精品研讨会等。惠州市小小说大课堂在丰湖书院挂牌创办,大课堂每月一讲,截至目前已开课33堂。
■声音
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赵利民:小小说创作要立足本土特色出精品
赵利民接受采访时表示,小小说创作既要依托传统文化,也要立足当下,惠城擦亮“小小说之乡”品牌还需有更多有本土特色、接地气的精品。
“惠州惠城文化底蕴丰厚,涌现出包括苏轼在内的400多位著名文人。”赵利民说,著名文人带来的不仅是文学,也是家国情怀,还有人生态度,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吸收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来。惠州在小小说创作方面成绩突出,未来要创作出更多有惠城特色的精品作品。
在小小说创作队伍方面,赵利民认为,惠州市和惠城区小小说学会成立以后为队伍建设作出很多贡献,产出作品数量大,质量也不错。“就像国球乒乓球一样,群众基础强大,才会有拔尖人才。”赵利民建议,惠城区小小说创作要进一步作出规划,特别是普及规划,在进一步普及阅读群众的基础上,发掘具有潜力的小小说作家进行培养、培育。
■他山之石
“小说之乡”兴化如何崛起成“文学之城”
“中国小小说之乡”揭牌是惠城区文化建设一项重大成果,更是惠城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盛事、喜事。接下来,该如何擦亮“中国小小说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全国唯一“小说之乡”——江苏兴化多措并举助推文学之城崛起颇有借鉴意义。
首先是注重传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学大家在兴化这块土壤层出不穷。古有元末明初《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清代诗书画三绝郑板桥等一众文学大家。当代涌现出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特别是近年来兴化作家推出一批以故乡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引起全国文坛瞩目,让兴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小说之乡”。目前,兴化籍作家有中国作协会员15名,省作协会员78名;3人4次获鲁迅文学奖,8人18次获江苏紫金山文学奖。正是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凸显本土特色,兴化从古至今一直是文学热土,为扩大兴化对外影响,打造“中国文学之城”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构筑载体。2013年,兴化市在儒学广场设立“毕飞宇工作室”,2014年毕飞宇工作室成立“文学沙龙”,服务兴化文学爱好者。2015年10月,毕飞宇工作室成立“广场书屋”,由著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组成的作家志愿者团队义务为中小学生指导阅读与写作,为市民提供“精神休憩”场所。
现在,毕飞宇工作室成立的“广场书屋”“文学沙龙”已声名远播,成为传播文学、培育文学新人的殿堂。此外,兴化成立施耐庵文学研究院、兴化文学馆,创办《兴化文学》和《纯小说》“两刊”,设立施耐庵文学奖和郑板桥文艺奖,一方面鼓励兴化籍作家,另一方面拓展海内外影响力。如赵利民所言,要先抓好文学创作的“群众基础”,再从中培育“拔尖人才”,创作队伍建设应是有规划的。
最后是扶持激励。为培养文学人才、激励文学创作,兴化市制定多项措施,如设立文学创作扶持基金,制定文学创作奖励实施办法,对加入中国作协、省作协的文学创作人才分别给予奖励;制定并实施本土作品(作家)签约扶持制度,实施“兴化作家走出去”计划,拟与江苏文学院合作,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创作人才前往进修。赵利民介绍,小说学会的作家、评论家受聘与兴化青年作家结对帮扶,每年组织开展高水平讲座,“‘一对一’帮扶对于挖掘青年作家、扶持青年作家成长很有帮助”。
(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