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摄影师拍摄水墨画般的长江

  来源:南都周刊胡博2018-03-2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我将中国比较赤裸地展示出来”,英国摄影师Nadav Kander(纳达夫·坎德)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长江》(Yangtze—The Long River)。长江是他理解人类的模板之一。

  "几次行程下来,我的见闻和感受就渗透到了照片中,越来越明确: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和自相矛盾的状态,它以反常的速度发展。但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而是西方糟透的消费主义在全世界的反照。”

   “我将中国比较赤裸地展示出来”,英国摄影师Nadav Kander(纳达夫·坎德)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长江》(Yangtze—The Long River)。长江是他理解人类的模板之一。

  入海口,靠近上海,2007年

  长兴岛,上海,2006年

  南京(金棕榈),江苏,2007年

  南京,江苏,2007年

  三峡大坝,湖北宜昌,2007年

  “长江的数据震撼了我,世界第三长河,绵延近4000英里,每天有十万艘船进出,大约4亿5千万人住在沿岸——世界上每18个人中就有一个住在这儿。”纳达夫赞叹那江那水那人。他在2005年踏上了沿江之旅,历时3年,来中国5次。最初构想这个作品时,他被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吸引,认为那只能是反常的,想去一探究竟:“我想站在那片土地上。”

  三峡大坝,湖北宜昌,2007年

  西陵峡,湖北,2007年

  巫峡,湖北,2007年

  奉节(“三峡移民纪念碑”),重庆,2007年

  万州,重庆,2007年

  他沿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到达位于青海省的源头,途径长兴岛、三峡大坝、西陵峡、巫峡、丰都、虎跳峡、长江第一湾、可可西里,最终到达长江源。

  “我喜欢水的象征意味,如同生命、人类,又化作云。它就是一个永久运动的循环,令人欣慰。”纳达夫说,而长江就是“永恒变化的隐喻”。

  为了拍照,纳达夫要说服翻译和司机带他去看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重庆一座大桥下的聚餐的年轻人,寓意进步和繁荣的奇特建筑(指已被爆破拆除的“三峡移民纪念碑”,原位于重庆奉节县李家沟)。

  旧丰都,重庆,2006年

  旧丰都,重庆,2006年

  涪陵,重庆,2006年

  重庆,2006年

  重庆,2006年

  站在长江边上,纳达夫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照片像是回应古代的水墨画,画面模糊不通透,仿佛被漂白了——这表明工业污染对空气的玷污。“在我的前两次旅程中,我记得从未见过蓝天,照片中的天空在一天中随着时间流逝从暖黄过渡到冷灰。”纳达夫说。

  纳达夫的照片积蓄着空白,没有生活在两岸的人群和高耸的建筑,零零星星的人物只是空白的点缀。他远离的站位拉大了和建筑的距离,反而使得黯淡的场景和建筑透着一股美,如同褪色了的《银翼杀手2049》。在丰都旧县城,他拍摄了空无一人的街道,这里早已人去楼空,不能回到长大的地方是他对中国感到失望的方面之一。

  重庆,2006年

  重庆,2006年

  重庆,2006年

  宜宾,四川,2007年

  宜宾,四川,2007年

  纳达夫认为当时的中国以断绝过往的方式大步向前发展,如同20世纪的倾入美国大地的移民那样新生而无根。他试图了解中国如何以一个经历了动荡不安的近代史的身姿,重整旗鼓后在当今世界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有一点很重要,我直观地拍照,试着不让以前对中国的认识先入为主。几次行程下来,我的见闻和感受就渗透到了照片中,越来越明确: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和自相矛盾的状态,它以反常的速度发展。但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而是西方糟透的消费主义在全世界的反照。”纳达夫说。

  但他对中国仍持乐观态度:“中国从不令人感到十分安乐,但它正努力变得‘绿色’,我回来时对中国好感提升,反倒更担心我的祖国了。”

  宜宾,四川,2007年

  桥头镇(虎跳峡),云南,2006年

  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云南,2006年

  可可西里,青海,2007年

  青藏铁路,青海,2007年

  青海,2007年

  源头,青海,2007年

(编辑:映雪)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