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行程下来,我的见闻和感受就渗透到了照片中,越来越明确: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和自相矛盾的状态,它以反常的速度发展。但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而是西方糟透的消费主义在全世界的反照。”
“我将中国比较赤裸地展示出来”,英国摄影师Nadav Kander(纳达夫·坎德)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长江》(Yangtze—The Long River)。长江是他理解人类的模板之一。
入海口,靠近上海,2007年
长兴岛,上海,2006年
南京(金棕榈),江苏,2007年
南京,江苏,2007年
三峡大坝,湖北宜昌,2007年
“长江的数据震撼了我,世界第三长河,绵延近4000英里,每天有十万艘船进出,大约4亿5千万人住在沿岸——世界上每18个人中就有一个住在这儿。”纳达夫赞叹那江那水那人。他在2005年踏上了沿江之旅,历时3年,来中国5次。最初构想这个作品时,他被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吸引,认为那只能是反常的,想去一探究竟:“我想站在那片土地上。”
三峡大坝,湖北宜昌,2007年
西陵峡,湖北,2007年
巫峡,湖北,2007年
奉节(“三峡移民纪念碑”),重庆,2007年
万州,重庆,2007年
他沿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到达位于青海省的源头,途径长兴岛、三峡大坝、西陵峡、巫峡、丰都、虎跳峡、长江第一湾、可可西里,最终到达长江源。
“我喜欢水的象征意味,如同生命、人类,又化作云。它就是一个永久运动的循环,令人欣慰。”纳达夫说,而长江就是“永恒变化的隐喻”。
为了拍照,纳达夫要说服翻译和司机带他去看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重庆一座大桥下的聚餐的年轻人,寓意进步和繁荣的奇特建筑(指已被爆破拆除的“三峡移民纪念碑”,原位于重庆奉节县李家沟)。
旧丰都,重庆,2006年
旧丰都,重庆,2006年
涪陵,重庆,2006年
重庆,2006年
重庆,2006年
站在长江边上,纳达夫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照片像是回应古代的水墨画,画面模糊不通透,仿佛被漂白了——这表明工业污染对空气的玷污。“在我的前两次旅程中,我记得从未见过蓝天,照片中的天空在一天中随着时间流逝从暖黄过渡到冷灰。”纳达夫说。
纳达夫的照片积蓄着空白,没有生活在两岸的人群和高耸的建筑,零零星星的人物只是空白的点缀。他远离的站位拉大了和建筑的距离,反而使得黯淡的场景和建筑透着一股美,如同褪色了的《银翼杀手2049》。在丰都旧县城,他拍摄了空无一人的街道,这里早已人去楼空,不能回到长大的地方是他对中国感到失望的方面之一。
重庆,2006年
重庆,2006年
重庆,2006年
宜宾,四川,2007年
宜宾,四川,2007年
纳达夫认为当时的中国以断绝过往的方式大步向前发展,如同20世纪的倾入美国大地的移民那样新生而无根。他试图了解中国如何以一个经历了动荡不安的近代史的身姿,重整旗鼓后在当今世界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有一点很重要,我直观地拍照,试着不让以前对中国的认识先入为主。几次行程下来,我的见闻和感受就渗透到了照片中,越来越明确: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和自相矛盾的状态,它以反常的速度发展。但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而是西方糟透的消费主义在全世界的反照。”纳达夫说。
但他对中国仍持乐观态度:“中国从不令人感到十分安乐,但它正努力变得‘绿色’,我回来时对中国好感提升,反倒更担心我的祖国了。”
宜宾,四川,2007年
桥头镇(虎跳峡),云南,2006年
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云南,2006年
可可西里,青海,2007年
青藏铁路,青海,2007年
青海,2007年
源头,青海,2007年
(编辑:映雪)